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随塞尔(Searle)思想的言语行为学家认为,听者需要对间接言语行为做出一定的推理才能获得其中的交际意图。近来,潘塞和索恩伯格(Panther&Thornburg)将认知语义学和语用学相结合,创建了言语行为的借代理论,进而证明:传统中对语言现象的语用描述可以纳入到认知理论的框架内,使之更具研究意义。他们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的语用推理本质上都是借代,因此间接言语行为可以用借代模型来描述。以往的研究不仅使得语言学家们对成语、习语和惯用语的研究蔚然成风,也引起了大家对普遍意义上的修辞语言研究的广泛兴趣。本文论述的重点是间接言语行为以及语言间接性的分析。我们最感兴趣的现象是人们通常毫不费劲却能很迅速地获得间接言语的意图内容—尤其是在常规的间接言语行为例子中。受到前人理论的启发,我们尝试构建一个间接言语行为图式并加以证明,以图更好地解释人们处理间接言语行为时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人人都有各自的知识图式(知识单位)存储着经历过的一切。图式构成了人们对现实的理论,不但影响着信息的解读,而且对新信息的接受过程也产生持续的影响。图式在各个层次的抽象概括反映了人们各个层次的经验知识——从意识形态和文化现实的知识到某个字的意义的知识。人们所有的普遍知识都包含在知识图式里。 本文从认知一语用的视角,将言语行为理论和认知图式理论相结合,论证一个认知处理机制:间接言语行为图式。该图式以系统的形式运作,包含了许许多多的知识图式。这些知识图式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譬如:认知环境和生活经历。其结构的完善度和协作的效度决定人们的语言运用和社会交际的能力。必须的知识图式如果结构不完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就会困难重重;而低效的协作将会导致不同层次的交际失误。所以,间接言语行为图式系统是一个立体多维的网络,内含各种知识图式,从而可以帮助人们充分运用所需的知识,完成高效解读。通过这样的一个网络系统,人们便可以激活所需的知识图式,快速地进行思考并做出准确的反应。这样的图式系统使得人们掌握不同的话语形式表达不同的交际意图的技巧,帮助人们准确地获得话语对应的意图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