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化治理是公共事务的多元参与主体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化结构中,以参与、互动和协商的方式,建构公共网络实现公共目标的社会行动过程。网络化治理视角是在借鉴多中心治理理论、协商民主理论、公民参与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基础上,吸纳了这些理论合理性元素的前提下,而侧重特定治理机制的理论取向。网络化治理有诸多运行机制,包括多元合作机制、社会信任机制、互动协调机制和权责共享机制等。 基于网络化治理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杭州社区网格化联动治理的经验,可以看到从“网格”与“联动”的实践走向参与、互动和协商合作网络的整体趋向。拱墅区“网格”的初始定位和功能预设侧重于社区层面上政府管理体系的职能联动,在政府服务向社区下移的过程中,建构了政府内部职能部门的横向和层级间的协调联动网络;然而由于侧重政府服务职能而抑制了联动网络的广泛性。上城区的网格化联动治理的实践,则在拱墅实践的联动网络基础上向社区空间的多元社会主体拓展,建构起来自社会场域的多元主体之间更广泛的联动合作网络,使得多元化的利益相关者以社区为场域实现共生;并建构了正式制度化的会议和非正式制度化的对话协商机制。 基于网络化治理理论审视杭州社区网格化联动治理实践,可以看到其中有着与理想的网络化治理要素与机制间的深度契合,并体现了其自身运行机制在实践中的阶段性特质。尽管杭州市社区网络联动治理的实践中,仍然有“网格”自身层级定位的模糊性,以及行政力量的缺位与越位,压缩了居民自治空间等限度,然而,仍有基于网络化治理理念,拓展“网格”边界的条件,为“网格”走向“网络”提供了可能。因此,提升杭州城市社区治理品质,实现从网格化联动治理走向网络化治理,需要重塑政府的角色和职责范围、培育社会组织、扩大公民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