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1929—1934年间,作为战区的赣闽边区,其人口、经济与社会遭受巨创、1934年底,国共大规模争战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在重建赣闽边区地方政权的基础上,在社团组织恢复、难民救济、民众思想整合、社会关系调整、社会经济复苏、产权处置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确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至1937年春,边区杜会重建与整合完成。尽管此过程中少不了并仍然伴随着阶级利益的争斗,但它继续并创新了20世纪初年以来边区的现代化进程,促使社会经济呈恢复性成长、加快了边区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同时也为日后东南抗战夯实了基础,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持久抗战。
本文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注重传统史学和社会史方法的运用,并采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民法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现代化转型和社会发展观层面考察了1934一1937年间赣闽边区的社会重建与整合。希望通过这段历史的梳理,总结良性社会发展所应具备的基本社会规律(则),为促进当前公民理性认识和有序推进新世纪的中国社会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构建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提供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