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主题是考察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始终的发展观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地揭示发展的本质,指导当代中国由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过渡和转化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是现代人类的自觉意识。邓小平的发展观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揭示和对未来中国发展的总体设计,是制定我国各种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任何民族要想更快地发展自己,就必须确立科学的、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观,否则就会出现曲折乃至失败。 世纪之交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历史、经济体制大转折时期。这种转折是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中一场空前规模的大变革。在这场大变革中,具有勃勃生机的社会存在必定产生与其相应的社会思考,而首当其冲的、带有全局性的现实思考是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发展观作为指南。发展观关系着社会何以变革,何以成功和重塑。实践证明,在当今中国,邓小平的发展观是最具有生命力的。 马克思说过: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而所谓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在当今中国,发展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邓小平十分重视当今中国的发展问题。他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他强调说:“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他认为,使中国“更加发展起来。这是民族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时代的要求。”邓小平提出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是当代中国的核心问题。基于此,本文力图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的改革和实践为切入点,分析探讨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关于中国发展的思想。全文由导论、正文、启示和结论三个部分构成。导论:提纲翠领,提出问题,着重对“发展”慨念和研究范围进行界定,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视角及当前国内对邓小平发展观的研究概况,深入阐述开展对邓小平发展观研究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章:审视这一研究领域一百多年来的研究状况,着重论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索。之所以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供的有关社会发展的设想、经验和教训进行研究,是因为这样有利于沿着历史I发展的客观轨迹,把邓小平发展观置于世纪之交大图景的逻辑之中,摆,脱那些可能外在的、偶然的、眼前的东酉,进而探讨其跨世纪的理论意)义;第二章:试图就邓小平发展观的形成及整体框架结构进行探讨,把邓小平的发展观概括为10个方面:即发展是硬道理、发展的目标、发展的机泅、发展的道路、发展的路线、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战略、发展的途径、发展的协调、发展的规律,并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探讨,论述其内在联系。本章将不仅注重研究邓小平的著作和观点,而且着力揭示其总的精神实质,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命题;第三章:深刻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发展观的立论基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理论是邓小平发展观的理论基石;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发展观的永恒主题。指出邓小平发展观既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更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是可信的,而不是凭空设想的产物;第四章:揭示邓小平发展观的总体特征。指出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国情确立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理论。邓小平发展观的形成,是根据当代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国情而确立的,有着不同于别国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浓厚的民族性、强烈的实践性、体系的开放性、深刻的人民性;第五章: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主要成就,揭示邓小平发展观的深化是W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化而深化,而邓小平发展观的深化又反过来引导和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种引导和彤响,表现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邓小平对中国新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的制定上,提出邓小平的发展观是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的、创新的发展观;第六章:展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跨世纪中国发展的理论准备和实践探索。邓小平同志逝世以后,在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党的十五大高举了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继承了邓小平同志确立的“中国的发展路线”,制定了现代化建设第三步发展的具体规划,提 2 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依法治国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