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属于风湿病范畴,是以对称性、多发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病人常出现关节肿痛,晚期可强直和畸形,功能严重受损,成年人发病率高,因其复杂的病因和难以控制的关节破坏,而被视为局部恶性病变。本课题主要是通过临床RA患者口服通痹活络汤的方法,观察其在改善RA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西药治疗的不良反应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而探讨其作用机理及应用前景。
方法:将诊断为RA活动期的住院病人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5例、女25例,平均年龄(X±S下同)47.0±6.5岁,平均病程10.0±5.2年;对照组30例,男3例,女27例,平均年龄45.5±6.8岁,平均病程8.2±4.5年。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别。所选病人中医辨证均属湿热阻络型。对照组运用西医常规治疗,即柳氮磺胺吡啶(SSZ)+甲氨喋呤(MTX)+扶他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服通痹活络汤:熟地30g,生地30g,炒杜仲15g,怀牛膝10g,白芍20g,当归15g,雷公藤15g,鸡血藤20g,稀莶草15g,威灵仙12g,秦艽12g,丹参15g,木瓜15g,全蝎3g。30日为一疗程。观察指标包括反应关节炎症表现的压痛指数、肿胀指数;反应整体功能的关节功能分级;反应肌力变化的双手平均握力以及反应病情活动的血沉、C反应蛋白和晨僵时间。治疗前后分别记录两组的以上7项指标。疗效判定以治疗前后总积分下降的70%、50%、30%为限依次记为显效、有效、改善和无效。
结果: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治疗组30例中,显效21例、有效5例、改善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30例中,显效12例、有效5例、改善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2. 两组患者主要症状和体征(包括关节压痛指数、压痛度、肿胀指数、肿胀度、晨僵时间和双手平均握力)及关节功能分级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均有改善,而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通痹活络汤可以有效的缓解关节的炎症表现并提高关节功能。
3. 实验室指标:两组血沉和C反应蛋白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
4. 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比较。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纳差、腹痛、白细胞异常、皮疹以及实验室检查的肝肾功能异常。治疗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通痹活络汤具有一定的保护肝肾功能以及减少西药毒副反应的作用。
结论:
1. 西医常规治疗RA的方案(柳氮磺胺吡啶+甲氨喋呤+扶他林)有效,但胃肠道反应等毒副作用明显,影响患者长期治疗,故有待完善和提高。
2. 加服中药通痹活络汤的治疗组能够有效的改善RA的关节症状、体征,提高整体关节功能;并降低血沉,对RA活动期治疗有效,并且能够减轻主要由西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进而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 本研究证实了中医补肝肾之阴、清热祛湿、活血化瘀为治疗RA的有效方案,同时也验证了中医肝主筋、肾主骨,肝肾阴虚、营卫气血虚弱则外在风、寒、湿邪气客于筋骨关节,生痰生瘀,阻塞经络气血的运行,导致肢体关节肿痛,形成痹症的理论。
4. 中医辨证论治、扶正祛邪,口服中药,既能保证疗效,又能避免西药的副作用,是治疗RA的有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