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许地山是一个个性独具的作家。对宗教的信仰,让他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博爱情怀;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深入研究,让他崇尚“天人合一”的生态理想;为人生的创作理想,使他的创作始终关注着人的生存境况。他以一颗慈悲善感的赤子之心,为宇宙万物唏嘘赞叹。
生态批评从20世纪70年代兴起,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只关注人对于自然的作为,到如今的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的关注,其内涵日趋丰富。如中国的生态批评理论家鲁枢元、王先霈、曾永成、王诺等,提出在机械化、现代化、网络化的今天,应该格外关注生态系统中的“精神圈”(也即人的情感性、精神性存在)。
基于许地山创作对于世界生态文学共同思考与探索的暗合,本文立足于作品细读,对许地山创作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进行了较为集中的、多层次的探讨,以期更准确地把握他的思想和作品的价值。
本文由引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构成。引言对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进行了理论界定,并提出了从生态角度重新解读许地山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论及其人其文,第一章从许地山的身世、宗教信仰以及哲学思想探讨了许地山人性生态美学观的渊源,认为正是其迁徙流变的早年经历、慈悲博爱的宗教信仰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才让许地山苦心孤诣用作品来完成其生态理想的建构。第二章主要探讨许地山创作文本的生态书写与生态理想建构:一、认为作品中对于自然万物生存困境的忧虑,恰是“贵生”的生态意识体现,也是理解许地山生态理想建构的一个逻辑起点;二、探究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在许地山的创作文本中,自然作为人类的化育之所既独立存在,又与人相互依存、共生共荣;三、主要探讨许地山的精神生态理想,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对自然人性的追怀,二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女性形象塑造。结语部分概括了本文的基本内容,指出了此课题可以进一步拓展的研究空间及其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