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茶文化遗产发掘与传承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2015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安徽茶文化遗产发掘与传承研究(项目编号SK2015A347)”研究内容之一。通过参考刘馨秋和王思明著《江苏茶文化遗产调查研究》对茶文化遗产的分类方法,本文研究了安徽的特产类、遗址类和技术类茶文化遗产。引言部分是有关选题意义和研究现状的综述。第二章是有关安徽特产类茶文化遗产研究,首先综述了安徽茶类地理标志保护情况,然后初步挖掘了安徽的特产类茶文化遗产资源。关于安徽特产类茶文化遗产的传承对策,本文提出了六点建议,即制定更多的地理标志产品质量标准、扩大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范围、实施地理标志与茶文化遗产的联合保护、加大地理标志的申报力度、争取三个地理标志系统保护同时实施和以地理标志品牌类遗产为中心整合同类茶的品牌。第三章从宜茶之泉和茶事窑址两方面研究了安徽的遗址类茶文化遗产。安徽的宜茶泉水有怀远白乳泉,滁州紫薇泉,肥东合巢泉,寿县珍珠泉,黄山温泉等;茶事窑址有寿州窑遗址、下符桥窑遗址和回水窑遗址等。有关遗址类茶文化遗产的传承对策,本文提出的建议是一方面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在坚持活态保护原则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潜在的旅游价值、市场价值。第四章研究了安徽技术类茶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茶点制作技术。皖南的特色茶点有黟县香菜、太平湖蒲包豆腐干、徽州黄豆肉馃、芜湖干丝等,皖中代表性的茶点有庐江小红头和寿县大救驾,皖北的茶点有鸡丝卷、高庄馍、佛手酥等等。对于安徽传统茶点制作技术的传承问题,首先应该酌情申请登记省级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者可保护性地开发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茶点产品。最后,本文提出特产类、遗址类和技术类茶文化遗产传承对策应以“保护优先,适度利用”为原则,同时以六安为例,建议将六安地区茶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融入于六安茶谷的建设中,此外,还可从申报CIAHS或GIAHS的角度来实现。
其他文献
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在新生儿及小儿外科中较常见,多发生于左侧,由单侧或双侧膈肌发育缺陷所致[1,2]。先天性多器官异位(肾脏、肝脏、结肠、小肠)伴
随着企业竞争在当今社会中的不断加剧,要想让自身在竞争中生存下去,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必须在企业工会的民主管理方面进行细致的研究规划,使企业内各项人才的才能得以
在创新科技技术发展与文化艺术创新的当下,酒的包装不能只有其实用的功能和其保护的功能,还要发挥它的宣传的功能,否则,再好的产品也不会被人所了解。通过对将军红米酒的瓶型
以北京某典型垃圾焚烧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不同工艺流程中的恶臭污染物浓度,并进行了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共有60种恶臭污染物检出,不同工艺流程中的恶臭污染物总质
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在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这个环节非常重要,高质量的环境监测有利于更好的掌握有关动态信息,从而确保环境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