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系统观的背景下,运用方所问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先秦汉语的处所词、方位词、方位短语、处所动词、处所介词作详尽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对与方所相关的句式等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整篇论文是一个“描写-解释”的研究过程。“系统观”主要体现在对先秦方所表达的研究采取“两手抓”的研究思路上,即方所的表达既与名词有关又与动词、介词有关。单纯的名词或单纯的动词、介词都不能完全地表达方所,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认识方所。与名词有关的方所表达,涉及处所词、方位词、方位短语等;与动词、介词有关的方所表达,涉及处所动词、处所介词等。方所成分还可以进入句子,构成不同的句式。先秦与方所相关的句式,具体有常见句式和非常见句式两种。与先秦时期的其他句式相比,存在句、“所”字句、被动式“于(於)+L”相对较为特殊,我们把它们作为个案来研究。本文研究的另一个思路是描写和解释相结合。描写方面,我们对处所词、方位词、方位短语、处所动词、处所介词的定义、分类、句法功能等相关内容作了具体的分析和说明,并对先秦与方所相关的句式进行了细致的分类。除了描写之外,我们对相关问题也作了一定程度的解释,如询问方式的“恶”、“安”、“焉”语法化的条件、《诗经》中用“于以”询问方所和工具的原因、方位短语“中+名词”出现的原因、处所动词既能带处所宾语又能带“于(於)+处所宾语”的原因、处所介词词组语序变化的原因、“于(於)+L”表被动的条件等。为使描写和解释让人信服,我们还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统计,文中列举了6个表格,文末附录部分还归纳出了《〈左传〉专名处所词音义频次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