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早稻育种工作取得很大成就,但是对新育成的早稻品种产量形成、养分吸收与分配的规律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不同生态点抗旱稻属基因型在不同水分状况下、不同施肥水平下产量构成因子及养分吸收的比较研究,探明不同生态点抗旱稻属基因型产量构成因子与养分吸收之间的关系,为确定其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试验于2003年和2005年在北京海淀、安徽蒙城和宁夏永宁三地进行。以早稻297、早稻502、宁粳16和宁粳35四个较抗旱的基因型为材料,在安徽进行淹水田和非淹水田两种生态环境下种植的比较试验,在北京进行施肥处理和未施肥处理的对比研究,在宁夏进行淹水、干湿交替和旱作三种水分条件下产量形成和养分吸收比较研究。在不同生态点四个基因型在不同水分状况下,研究产量构成因子、养分吸收特点以及相互关系,稻作施肥效应及其与养分吸收的关系,基本探明了不同生态点稻作产量限制因子。主要结果如下:
(1)淹水和非淹水不同条件对四个稻属基因型影响存在互作效应,不同基因型效应不同。从淹水到非淹水条件下,各基因型每平方米穗数显著降低,早稻502和宁粳35穗粒数、结实率没有显著影响,而早稻297和宁粳16穗粒数显著下降、结实率显著提高,对千粒重均没有显著影响;穗粒数和结实率与产量显著正相关,每平方米穗数和干粒重与产量分别为正相关和负相关。因而,从淹水田到非淹水田条件下,对早稻297和宁粳35产量没有显著影响。而早稻502和宁粳16产量明显下降。
(2)旱稻基因型矿质养分吸收与宁粳基因型不同,在抽穗期,各基因型在淹水条件下吸氮量略高于非淹水条件下,除了非淹水条件下早稻297吸氮量显著低于其他基因型外,而其他基因型没有显著差异;在淹水条件下,宁粳基因型吸收磷的量略高于旱稻基因型,但差异不显著;在非淹水条件下宁粳基因型则略低于早稻502,但是高于早稻297;非淹水条件下宁粳16吸钾量显著高于早稻297吸钾量,其他基因型没有显著筹异。在收获期,非淹水条件下早稻297植株氮的吸收显著低于其他基因型,早稻297和宁粳35植株磷的吸收低于旱稻502和宁粳16,淹水田条件下早稻297植株钾的吸收低于其他基因型,非淹水条件下宁粳35吸收钾的量也较低。总体上说,早稻502和宁粳16养分吸收基本一致,而早稻297和宁粳35一致。论文还对钙、镁、锌、硅等元素进行了研究,从淹水田到非淹水田氮、磷、钙和锌吸收下降,而钾、镁和硅上升。近年育成的早稻基因型养分吸收可以达到水稻的水平,这也是新育成的早稻基因型能够高产的物质基础。
(3)不同生态地区早稻适应性不同,安徽试验点每平方米穗数和结实率是制约产量的主导因素,北京试验点结实率和每平方米穗数对产量高低起主要作用,宁夏试验点每平方米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人。三个地区均为每平方米穗数对产量影响最大,在调控好每平方米穗数的条件下,注意提高结实率,能够获得高产。综合土成分以北京试验点最高,安徽试验点最低,说明北京地区较适宜早稻297的种植,而安徽不适宜早稻297的种植。安徽试验点N和P是制约产量的主导因素,北京试验点K对产量高低起主要作用,宁夏试验点N是制约产量的主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