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区位于亚诺斯盆地南部,研究的目的层为始新统—中新统的米拉多尔组(Mirador)—卡沃内拉组(Carbonera)。以论文的研究内容为出发点,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震地层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结合钻井、测井、岩心和地震等资料基础,深入研究目的层的岩石类型、沉积环境、层序地层。通过对岩石类型的判断分析其沉积环境,层序界面的识别确定其层序格架,在此基础上研究层序格架内的沉积相展布以及沉积环境和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
亚诺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同生裂谷、白垩纪弧后沉陷、古新世—早始新世西科迪勒拉增生早前陆盆地、中始新世—早中新世前安第斯期前陆盆地及中中新世—现今的安第斯期前陆盆地5个演化阶段。
通过对3口井的岩心观察以及录井和测井资料分析,亚诺斯盆地米拉多尔组(Mirador)、卡沃内拉组(Carbonera)沉积体系可识别出三角洲、陆棚2种沉积相,其中三角洲发育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3个沉积亚相,陆棚则发育内陆棚1个沉积亚相。
三角洲平原沉积亚相主要发育在C1、C3、C5、C7及M1段,可识别出分流河道和分流河道间2种沉积微相;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主要发育在C1、C3、C5、C7及M1段,可进一步识别出以砂质沉积为主的水下分流河道和以泥质沉积为主的水下分流河道间2种沉积微相;前三角洲沉积亚相主要发育在C2、C4、C6、C8及M2段,可进一步划分出席状砂及前三角洲泥2种沉积微相;陆棚主要发育在C2、C4、C6、C8及M2段,可识别出陆棚泥和席状砂2种沉积微相。
依据Vail层序地层学理论,结合米拉多尔组(Mirador)、卡沃内拉组(Carbonera)沉积地质背景,在详细研究层序界面标志基础上,亚诺斯盆地从中生界至今共识别出5个二级层序(SSQ1-SSQ5),研究区米拉多尔组(Mirador)—卡沃内拉组(Carbonera)属于SSQ4,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SQ1-SQ5),每个三级层序均缺失低位体系域(LST),发育海侵体系域(TST)及高位体系域(HST)。
通过对亚诺斯盆地单井及连井沉积相和地震相的对比,确立了工区主要沉积相的地震相特征。共划分出7个沉积相单元,对应划分出11个地震相单元。在井震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三级层序及体系域格架,并编制体系域沉积相平面图。最后,分析层序发育控制因素及演化模式。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是亚诺斯盆地南部工区米拉多尔组(Mirador)—卡沃内拉组(Carbonera)三级层序及其内部体系域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亚诺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同生裂谷、白垩纪弧后沉陷、古新世—早始新世西科迪勒拉增生早前陆盆地、中始新世—早中新世前安第斯期前陆盆地及中中新世—现今的安第斯期前陆盆地5个演化阶段。
通过对3口井的岩心观察以及录井和测井资料分析,亚诺斯盆地米拉多尔组(Mirador)、卡沃内拉组(Carbonera)沉积体系可识别出三角洲、陆棚2种沉积相,其中三角洲发育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3个沉积亚相,陆棚则发育内陆棚1个沉积亚相。
三角洲平原沉积亚相主要发育在C1、C3、C5、C7及M1段,可识别出分流河道和分流河道间2种沉积微相;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主要发育在C1、C3、C5、C7及M1段,可进一步识别出以砂质沉积为主的水下分流河道和以泥质沉积为主的水下分流河道间2种沉积微相;前三角洲沉积亚相主要发育在C2、C4、C6、C8及M2段,可进一步划分出席状砂及前三角洲泥2种沉积微相;陆棚主要发育在C2、C4、C6、C8及M2段,可识别出陆棚泥和席状砂2种沉积微相。
依据Vail层序地层学理论,结合米拉多尔组(Mirador)、卡沃内拉组(Carbonera)沉积地质背景,在详细研究层序界面标志基础上,亚诺斯盆地从中生界至今共识别出5个二级层序(SSQ1-SSQ5),研究区米拉多尔组(Mirador)—卡沃内拉组(Carbonera)属于SSQ4,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SQ1-SQ5),每个三级层序均缺失低位体系域(LST),发育海侵体系域(TST)及高位体系域(HST)。
通过对亚诺斯盆地单井及连井沉积相和地震相的对比,确立了工区主要沉积相的地震相特征。共划分出7个沉积相单元,对应划分出11个地震相单元。在井震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三级层序及体系域格架,并编制体系域沉积相平面图。最后,分析层序发育控制因素及演化模式。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是亚诺斯盆地南部工区米拉多尔组(Mirador)—卡沃内拉组(Carbonera)三级层序及其内部体系域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