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诺斯盆地南部工区米拉多尔组—卡沃内拉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特征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gongzheyy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区位于亚诺斯盆地南部,研究的目的层为始新统—中新统的米拉多尔组(Mirador)—卡沃内拉组(Carbonera)。以论文的研究内容为出发点,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震地层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结合钻井、测井、岩心和地震等资料基础,深入研究目的层的岩石类型、沉积环境、层序地层。通过对岩石类型的判断分析其沉积环境,层序界面的识别确定其层序格架,在此基础上研究层序格架内的沉积相展布以及沉积环境和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
  亚诺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同生裂谷、白垩纪弧后沉陷、古新世—早始新世西科迪勒拉增生早前陆盆地、中始新世—早中新世前安第斯期前陆盆地及中中新世—现今的安第斯期前陆盆地5个演化阶段。
  通过对3口井的岩心观察以及录井和测井资料分析,亚诺斯盆地米拉多尔组(Mirador)、卡沃内拉组(Carbonera)沉积体系可识别出三角洲、陆棚2种沉积相,其中三角洲发育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3个沉积亚相,陆棚则发育内陆棚1个沉积亚相。
  三角洲平原沉积亚相主要发育在C1、C3、C5、C7及M1段,可识别出分流河道和分流河道间2种沉积微相;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主要发育在C1、C3、C5、C7及M1段,可进一步识别出以砂质沉积为主的水下分流河道和以泥质沉积为主的水下分流河道间2种沉积微相;前三角洲沉积亚相主要发育在C2、C4、C6、C8及M2段,可进一步划分出席状砂及前三角洲泥2种沉积微相;陆棚主要发育在C2、C4、C6、C8及M2段,可识别出陆棚泥和席状砂2种沉积微相。
  依据Vail层序地层学理论,结合米拉多尔组(Mirador)、卡沃内拉组(Carbonera)沉积地质背景,在详细研究层序界面标志基础上,亚诺斯盆地从中生界至今共识别出5个二级层序(SSQ1-SSQ5),研究区米拉多尔组(Mirador)—卡沃内拉组(Carbonera)属于SSQ4,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SQ1-SQ5),每个三级层序均缺失低位体系域(LST),发育海侵体系域(TST)及高位体系域(HST)。
  通过对亚诺斯盆地单井及连井沉积相和地震相的对比,确立了工区主要沉积相的地震相特征。共划分出7个沉积相单元,对应划分出11个地震相单元。在井震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三级层序及体系域格架,并编制体系域沉积相平面图。最后,分析层序发育控制因素及演化模式。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是亚诺斯盆地南部工区米拉多尔组(Mirador)—卡沃内拉组(Carbonera)三级层序及其内部体系域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其他文献
大牛地气田是一个低渗透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塔巴庙地区,构造部位处于伊陕斜坡上,构造平缓,砂岩储层致密,且断层不发育。其中山2段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层段。研究显示,研究区目的层山2段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体系,形成的砂体大面积分布,有效砂体的分布呈条带状,单井控制的储量有限,单井产量低。因此,对大牛地气田山2段开展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的研究,对今后该区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
在各种矿产资源中,铀矿资源既是一种战略资源,又是重要的能源矿产,在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世界上其他国家比较,我国是铀矿资源不甚丰富的一个国家,勘探手段和程度都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急需加强资源勘探与开发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特别是地理信息技术与三维图形技术的发展,将地理信息技术、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及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到固体矿产勘探、开发与管理中,是目前矿产资源勘探开发
学位
随着西部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如今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已经连续5年全面超过东部地区,标志着长期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新的区域发展战略版图正在形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西部地区的工程建设日益增多,各种工程问题随之出现。在山区丘陵等一些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由于地形条件限制,为了工程需要不得不进行大量的挖方和填方,而由于填方边坡的失稳破坏带来的工程事故在业内也不乏多见,填方边坡的稳定性问
本文在对川中东北部早中侏罗世典型钻井和野外剖面岩相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阐述了该地区中下侏罗统沉积期古湖泊演化与致密油储层形成的关系,同时也为四川盆地早中侏罗世古环境研究和致密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中-下侏罗统致密砂岩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总体富含岩屑而贫长石。致密碳酸盐岩储层岩性主要为泥晶介壳灰岩和含介壳泥晶灰岩。压实作用是造成川中龙岗地区中、下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地震波动压力对岩石孔隙流体渗流的助推作用。  在不同的介质模型中,地震波传播有不同的规律,这种不同的传播规律需用不同的传播方程描述。一般而言,介质模型越复杂,其描述地震波传播的方程就越复杂。通常来说,研究地震波的传播问题是由简单介质模型到复杂介质模型,而均匀、各向同性、理想弹性介质是一种最简单的介质模型。本文首先从弹性波的基本理论出发,推导出声场波动方程和完全波动方程;然后根据
学位
龙门山前陆盆地地区海相地层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但勘探程度很低,主要与碳酸盐岩储层的特性有关。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埋深大,分布发育的受控因素多,且储层类型较多,具有极为明显的非均匀性。这些因素极大地加大了储层预测和评估的难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出一套能有效针对龙门山前陆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进行储层地震预测的方法,严重阻碍了川西油气勘探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针对龙门山前陆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以多种地球
学位
本文主要研究了吐哈油田HN2区块的主要目的层下白垩统三十里大墩组K1S2和上侏罗统喀拉扎组J3K油藏沉积微相。以区域沉积背景为基础,通过区内取芯井岩芯观察分析,结合钻井、录井并参考一些含油气盆地典型曲线对比,建立该区岩相与测井相的对应关系。同时充分利用岩芯、测井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进行工区目的层精细划分对比。并通过岩相类型、粒度分析、测井相分析等从而对目的层沉积相进行综合研究。对工区目的层沉积环
学位
通过对川东北飞仙关组的古生物特征,野外露头的观察和钻井资料的整理分析,运用岩相古地理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将宣汉地区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单元,并根据岩石类型和测井曲线的旋回特点,建立了宣汉地区飞仙关组三级层序旋回。  根据岩石学特征、生物组合、构造和测井曲线等相标志,对该地区碳酸盐岩沉积相划分。结合层序地层的研究成果,认识了研究区沉积相与海平面变化、层序体系域的关系及沉积相和微相的发育
学位
本次论文以成都凹陷天然气成藏条件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地震地层学等最新理论和方法,运用地震、测井、录井、岩心等分析资料,对成都凹陷地区沉积相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研究区各构造区块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研究。对成都凹陷的天然气基本地化特征进行研究,通过碳同位素与镜质体反射率的关系式进行分析,得出在成都凹陷侏罗系天然气主要来自下覆的须五段和下侏罗统的白田坝组。通过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对成都凹陷内
学位
汶川“5.12”大地震致使龙门山断裂带附近的20多个市(州)的133个县(区)大范围的城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地震触发的大量的崩、滑、流等次生地质灾害是导致城镇损毁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紧紧抓住了“汶川地震”这次千年一遇的极震事件,将其作为一个难得的“1∶1天然科学实验场”,通过对地震损毁城镇的震害类型、分布规律及致灾控制因素的调查研究,建立山区城镇地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基本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