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历史文献及数理统计方法,利用《上海市宝山区地名志》中的聚落资料记载,借助不同时期的县志、地方乡镇志以及清末至民国这一时段该地区大比例尺地形图,对研究区内聚落分布情况进行复原。在此基础上,探讨区域聚落在较长一个历史时期内数量发展大势以及时空演变特征。
总体看来,区域聚落数量变化与大的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很好的契合度,明清以来尤其是清代,聚落发展迅速。这一时段,聚落发展着重体现在数量增加上;聚落增加类型主要以迁建为主,包括外地移民迁建以及区域内居民分迁。
民国初期前后,区域聚落数量增加达到一定程度,此后聚落发展更多体现在聚落规模的扩展上。受20世纪30年代以来战乱影响以及50年代以来的城镇化建设影响,聚落数量有明显下降。
在探讨区域聚落数量发展大势基础上,考察区域聚落时空演变过程。区域聚落扩展大体由中西部老滨海平原地带逐步向东部、北部早滨海平原地带扩展,沿江地带聚落发展基本以海塘为界,沿海塘内线分布。区域内部聚落扩展较大程度受到境内水运系统的影响,相对于粮棉产区高阜地带,低洼区聚落开发相对较为迟缓,开发程度也较弱。另外,聚落扩展还受到自然灾害以及重大历史事件(战争、开埠)、水利工程、市政建设等人文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