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国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及毒性分析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WHBGODWHBG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叶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常见病害,该病严重发生时,可造成小麦的产量损失。利用抗病基因和种植抗病品种是有效防治小麦叶锈病的方法,但小麦叶锈菌群体生理小种组成的变化会导致小麦抗叶锈病基因丧失抗性。因此,开展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鉴定、了解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的类型、组成和致病特点,可为小麦抗病育种和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依据。2012年从我国15个省、自治区采集或收集了小麦叶锈菌标样1408份,共繁殖获得614株单孢子堆菌株。利用国际上通用的16个小麦叶锈菌标准鉴别寄主、20个小麦近等(单)基因系和1个已知Lr基因的小麦品种,对614株小麦叶锈菌进行了苗期致病性的鉴定,根据鉴定结果和密码命名系统命名小麦叶锈菌菌株的生理小种类型,并进行毒性分析。结果显示:2012年我国共监测到132个小麦叶锈菌的生理小种,说明我国小麦叶锈菌群体生理小种组成复杂。其中优势生理小种为THTT、THTS、PHTT、THSS、THST、PHTS、THJT、KHTS,其出现频率分别为15.15%、12.87%、6.68%、6.51%、4.40%、2.93%、2.44%、2.28%。小麦叶锈菌的生理小种在不同省份和不同麦区出现的种类及频率不同,优势小种种类也存在差异,但多数省份和麦区的优势小种均包括THTT和THTS这两个生理小种。2012年我国小麦叶锈菌毒性基因V9、V19、V24、V38、V42和V47的毒性频率在所测定的省份和麦区均小于30%,说明与之相对应的抗病基因Lr9、Lr19、Lr24、Lr38、Lr42和Lr47为我国目前有效的抗病基因,是抗病育种的良好抗性资源;毒性基因V1、V2c、V3、V3bg、V10、V11、V14a、V14b、V16、V17、V26、V28、V25、V29、V32、V33、V37、V50和VB的毒性频率在所测定的省份和麦区均大于70%,说明与之对应的抗病基因的抗病性已经丧失;毒性基因V2a、V2b、V3ka、V15、V18、V21、V23、V30、V33+34、V36、V39和V44在不同省份和不同麦区的毒性基因频率存在较大差异,与之对应的抗病基因在不同省份和不同麦区的可利用性存在差异。
其他文献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原真菌,由其引起的油菜菌核病在我国所有油菜产区均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油菜的产量和质量,目前对其控制仍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