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虽然病毒已被公认为CAP的重要病原学之一,在中国,对于≥14岁人群病毒性肺炎的发病率、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征的研究仍为空白,一些聚集性发病的肺炎往往病原学不明。该课题的研究结果将填补我市CAP病毒学研究空白,本研究主要通过比较青岛地区病毒性肺炎和非病毒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特点和预后,以提高流感季节病毒性肺炎诊断率,降低抗生素使用率的影响,节省治疗花费。方法:本研究为中日医院牵头的全国多中心、前瞻性、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项目编号2015BAI12B00)的一部分,数据来源于CAP-China网络(临床注册号NCT02489578)。通过收集2016.1.1-2017.8.1青岛市市立医院呼吸科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资料,整合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病原学特点、治疗及预后等。比较病毒性肺炎与非病毒性肺炎之间的区别,填补青岛地区病毒性肺炎流行病学及疾病负担的空白,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肺炎患者190例,其中100例为病毒性肺炎,90例为非病毒性肺炎,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50.0岁和49.7岁,二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t=1.945,P=0.107>0.05)。整体最常见基础疾病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肺病。17%的病毒性肺炎(n=17例)患者有酗酒史,显著高于非病毒性肺炎组(n=6,6.7%),p=0.01。病毒性肺炎患者出现乏力、肌肉关节酸痛、头痛等全身症状比例高于病毒检测阴性的肺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100例病毒性肺炎患者,26%出现两个及以上肺叶浸润,与病毒检测阴性肺炎患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的肺炎患者相比,淋巴细胞减少较明显,病毒性肺炎淋巴细胞计数1.705±0.780,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的肺炎患者淋巴细胞1.929±0.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PCT、CRP在病毒性肺炎组平均值分别为1.03±2.91ng/ml、25.50±21.31mg/dl,明显低于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的肺炎患者中PCT、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06)。入院和出院前一天均对190例CAP患者进行临床倾向性判断,有10%考虑病毒性感染。各年龄段病毒性肺炎人群中,病毒检测阳性率不同,以65-75岁的老年人及30-40岁青壮年为主,190例CAP患者有100例CAP患者病毒核酸检测结果阳性,占52.63%。100例病毒性肺炎中86例单纯病毒感染,其中感染率最高的是甲型流感病毒(66例,76.74%)。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病毒感染7例(8.14%)。混合感染有14例,为病毒合并细菌或支原体感染。大部分病毒集中在冬春季节发病,鼻病毒、腺病毒未发现明显季节规律。190例住院患者有8.95%应用抗病毒药物,均为奥司他韦。多数患者(58.42%)在入院24小时内已经达到临床稳定。除死亡患者外(0.53%),有4.74%患者出院时未达到出院标准。病毒性肺炎患者中,应用PSI、CURB-65、CRB-65评分评估疾病严重程度,主要为轻危、中度组患者。其中初始治疗失败者10人(10%)。与不同肺炎严重程度评分相比,氧合指数≤250mmHg联合淋巴细胞计数<0.8×10~9/L在病毒性肺炎住院患者的初始治疗失败预测中表现最佳,AUC为0.861(95%可信区间,0.698-1.000)。CAP住院患者随年龄增长,住院天数呈上升趋势。随着年龄和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增加,住院费用呈上升趋势。结论:综上所述,病毒性肺炎发病多数呈季节性分布,可有流行病学接触史,且临床医生对病毒性肺炎的入院诊断率极低。患者出现全身性症状如乏力、肌肉关节酸痛、头痛等症状在病毒检测阴性患者中出现频率明显高于病毒检测阴性的CAP患者。病毒性肺炎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减低,其中淋巴细胞计数偏低。影像学上,病毒性肺炎患者出现双侧或多肺叶浸润较病毒检测阴性CAP者发生率高。氧合指数结合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更好反映初始治疗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