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编码与多源束聚合的地月DTN网络传输协议优化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o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50年里月球一直是人类迈向深空探索的基石,它不仅对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了贡献,同时在国家层面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现如今随着月球勘探的不断进行,月球两极以及背面的隐藏资源引起了各国的重视,载人登月任务转移到了月球背面。为了保证对月球背面软着陆航天器的操控、月背探测车信息的回传、宇航员紧急通信等需求,中继卫星轨道以及可靠的通信协议亟待解决。为此,美国和欧洲经过理论研究发现了平动点(Lagrange point 2,L2)Halo轨道作为中继轨道的可行性。结合国外理论,我国经过多次飞行论证在2018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首个地月L2中继卫星。同时,依赖延迟容忍网络(Delay Disrupt-Tolerant Networking,DTN)在异构网络间可靠的端到端传输能力,构建了地月DTN网络。目前地月DTN网络三维立体状Halo轨道与地月间距离变化较大,中继卫星难以维持稳定的高吞吐量。另一方面,业务量的增长,使得多源多优先级数据给中继存储转发带来了压力。本文针对地月DTN网络Halo轨道动态距离问题,提出了多源bundle聚合算法。然后我们建立了距离模型,并利用地月链路的马尔可夫特性,通过马尔可夫决策算法得到了地月DTN网络的端到端最优bundle尺寸集。以此为基础在中继卫星聚合两个不同源节点大于最优尺寸的bundle,在保证尺寸的同时尽可能的降低传输bundle的数量。从仿真结果来看,我们获得了最优bundle尺寸集合,且尺寸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同时多源束聚合算法与传统的切片算法相比在降低大文件传输时延上有更好的性能。针对地月DTN网络中多源高优先级业务转发要求,设计了网络编码转发策略。传统的高优先级转发方法会影响到传输进程,本文结合网络编码与DTN的束协议(Bundle Protocol,BP),将高优先级bundle与进程中的低优先级bundle异或编码,并且设计了新的重传机制来保证目的节点的编码包能实时获取高优先级bundle的信息。同时,根据网络编码的特殊性,修改了bundle格式,简化了包头中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偏移量,为编码包解码后按照原位置还原到原始文件中提供保障。实验结果说明网络编码方法需要牺牲低优先级bundle的准确性,但是从不同文件大小和不同高优先级bundle占比两个角度,网络编码转发策略能提升整体文件和突发高优先级文件的吞吐量。
其他文献
本文借助于GDS动三轴试验系统对昆明呈贡地区的红粘土展开研究,分析了影响红粘土力学特性的各种因素。首先,借助于常规土工试验分析了红粘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指标。物理性质决定力学性质,在掌握了土的物理特性后对土的力学性质进行研究。运用GDS动三轴试验系统进行静三轴和动三轴试验,着重研究了围压、频率、固结比对红粘土力学特性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常规三轴试验研究。通过常规三轴试验,研究了围压对
图像超分辨率技术的目的是从低分辨率图像中重建出对应的高分辨率图像,使其具有更多的纹理细节信息。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被引入图像超分辨率领域。通过不断改进卷积神经网络
近些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已经广泛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由于海量移动终端设备的接入,使得每年的通信数据量指数级地增长,因
伴随着天然气行业的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越加严重,本文以燃气站点管网数据及状态的采集监测为目标设计实现了基于本质安全电路和物联网技术的数据采集系统,以此实现
有机白光器件在平板显示和照明等方向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成为有机发光器件的研究热点。本论文系统的总结了近年来有机发光材料及白光器件的研究现状。针对单分子有机电
“挪用”是从20世纪延续至今的一种为艺术家们常用的艺术创作手段。简而言之,挪用的概念是指艺术家利用现有的图形符号、图像资源等再来进行二次艺术创作。在后现代主义发展
随着新一轮探月工程的兴起,实现地月间高效通信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作为未来载人登月的必要保障,通信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将对各项科学探测项目产生重大影响。由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是物联网的基础,是当今热点研究方向,WSN主要利用无线通信技术自由组合众多传感器节点实现。但WSN内部节点体积、能量受限,因此很可能面临一系列网络攻击
计量型扫描电子显微镜(M-SEM,计量电镜)是一种准确测量纳米结构尺寸的分析设备,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扫描电镜)与先进的微纳位移台和激光干涉仪联用,可以实现微纳米尺度的
如今胃肠道疾病的死亡率很高,因此针对胃肠道疾病的诊查十分必要。为了克服传统内窥镜和胶囊内窥镜的不足,研制主动式胃肠道机器人成为当前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61673271、81601631)与上海市科研计划项目(编号:14441902800、15441903100)的支撑,对主动式胃肠道微型机器人诊查系统展开研究。本文首先从国内外胃肠道诊查相关的研究出发,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