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储蓄率构建及中国储蓄率问题研究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ada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源的稀缺性,使新古典经济学将传统经济学的视野从分工和专业化转移到资源的配置上。新创造的财富本身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对于其如何使用的研究为现代主流的经济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这里我先初探了最优储蓄率的决定机制,再拿中国的素材进行分析,希望达到理论突破和实际结合的效果。 本文的目的是希望在符合帕累托最优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一个最优储蓄率分析框架来解释其决定机理,然后构建最优储蓄率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结合实际提出一个系统的解决我国问题的方案,抑制经济风险与危机的发生和社会福利的降低。在论述之前,需要明确几点以便让读者理解本篇论文的价值:第一,现实(国民)储蓄率偏离最优储蓄率是常态,探求最优储蓄率当前的目的不是寻找方法将现实(国民)储蓄率僵化地等同于最优储蓄率,而是通过对偏离方向以及偏离幅度的确定,指导我们制定政策,使资本的运用达到帕累托最优;第二,经济增长不取决于储蓄率,不能期望储蓄率上升能够带来经济的持续增长。但这一结论并不意味着不要去关心储蓄率。事实上,即使储蓄率不能决定经济增长率,储蓄率也还是对总产出和生活水平都有影响。合适的储蓄率最终将带来高质量的生活水平;第三,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真理,条件发生改变,真理的正确性也要发生改变。本文的建模条件和现实情况相去甚远,基于前者得到的结果虽不是事实真相,但却也从另一个角度给予启示,这也就达到了本文希望的效果。本文希望通过点点努力,探求这方面实质,但由于自身知识水平有限,可能难如其愿,但这一方向的探讨确是非常值得,且有必要的。 在绪论部分,首先对国内外的储蓄理论和关于最优储蓄率研究的文献进行深入分析,为随后写作做好铺垫。其次,将文章框架、写作方法和可能创新点做一个简要概述。 论文的第二章,首先,对何为最优储蓄率进行界定。本章花费很多的篇幅进行概念讨论,主要是因为已有的研究储蓄方面的文献对储蓄的概念理解繁杂。有的文献探讨的是国民储蓄、有的是居民、企业、政府储蓄,有的讨论的是存量概念、有的是净量概念。为避免理解上的偏差,本文开篇前先将本文所指的储蓄、储蓄率和最优储蓄率的概念加以界定。另外,本文避开现有文献的束缚,从帕累托最优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最优储蓄率中的“最优”二字。其次,在分析各种储蓄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构建模型所需要特别关注的变量。 第三章,建立模型。通过绪论和第二章中的积累,逐渐勾画出了模型的面貌。在相对收入假说的基础上构建模型。并对模型本身进行严格的数学论证。 第四章,描述我国储蓄现状并进行检验。先介绍了国外经验,随后在探讨中国经济现实的基础上,用模型解释国民储蓄率与幸福指数的关系。由于目前的统计体系还不存在关于幸福指数的详细记录,因此,不能使用计量经济工具去得出我国最优储蓄率的真实情况。本文通过逆向思维,考察了国民储蓄率对最优储蓄率的偏离方向。 第五章,通过以上论述的铺垫,我们解决了如何确定国民储蓄率的偏离方向和偏离幅度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向最优储蓄率回归的路径体系。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