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过程,从正常胃粘膜到胃癌的发生要经历一个长期演变过程。即从正常胃粘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观点。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在病理上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尤其是伴有不典型增生,有较高的恶变率,它们与胃癌的关系密切,被称为胃癌前病变,胃癌前病变存在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异常,也存在细胞凋亡的异常,是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随着胃粘膜病变程度的加重,细胞凋亡减少而增殖逐渐递增,增加了胃粘膜细胞恶变的机会。细胞凋亡减少是造成胃粘膜不典型增生的主要原因。在治疗上,目前对中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研究很多。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在中医属于“胃脘痛”等范畴,病程比较长,往往由气及血,造成血液运行失常,瘀血贯穿疾病的始终,多数学者认为脾虚血瘀是其基本病机,通过健脾化瘀治疗能影响胃粘膜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水平。线粒体是细胞生命活动调控中心,也是细胞凋亡的调控中心,很多因素通过线粒体来激活细胞凋亡途径。目前从线粒体途径研究胃癌前病变细胞凋亡机制的比较少,本研究以胃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为基础,通过有关指标的检测,探讨从线粒体途径研究健脾、化瘀、健脾化瘀中药对胃癌前病变疗效的的异同,推论不同中药的组方特点,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为胃癌的防治提供思路。目的:1通过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的发病机制,探讨胃癌前病变与细胞凋亡的关系。2通过外源性化学刺激及饮食失常建立大鼠胃癌前病变模型,并对该病因病机作一探讨。3通过健脾、化瘀、健脾化瘀三种不同中药及西药的应用,观察它们从线粒体通路对于胃癌前病变大鼠细胞凋亡的不同效应机制。材料与方法:1动物及造模:实验动物选用普通级健康wister大鼠120只,雌雄各半,体重160±5g,随机分为11组,分别为中、西药预防和治疗组、造模对照组、正常组。采用饥饱失常、灌服水杨酸钠、热盐水、饮用脱氧胆酸钠等综合方法制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大鼠模型。采用健脾、化瘀、健脾化瘀进行预防和治疗用药。2中药方药组成:益气健脾中药:党参15g、白术15g、黄芪15g;化瘀中药:丹参15g、三七3g、莪术15g;健脾化瘀中药:党参15g、白术15g、黄芪15g、丹参15g、三七3g、莪术15g购自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局,按冲剂制备工艺将每种药液煎煮提取两次,调整药液浓度健脾化瘀为每1ml含生药1g,健脾组、化瘀组为每1ml含生药0.5g,由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制剂室提供。维酶素研末加蒸馏水配成0.1g/ml的混悬液。试剂:兔抗人P53单克隆抗体及二抗购自武汉博士得微生物有限责任公司,Rhodamine 123、CytochromeC抗体试剂盒、山羊抗小鼠IgG(H+L)二抗、Caspase-9活性检测试剂盒购自碧云天生物技术公司。3取材:取胃窦部组织标本一部分置于10%多聚甲醛溶液固定,另一部分放于-70℃冰箱保存,一部分立即制成单细胞悬液。4病理标本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用流氏细胞仪检测胃粘膜上皮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色素C的变化,用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记法测定胃粘膜P53蛋白的表达,用化学比色法检测胃癌前病变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caspase9的活性。结果:1论文第一部分结果:正常组大鼠体态、饮食如常,身体健壮,体重自然增加;模型组大鼠精神萎靡,消瘦,懒于活动,食欲下降。中、西药预防和治疗各组,上述症状较模型组轻。病理图片显示,预防用药组:造模组不典型增生发病率为100%,且主要集中在中、重度异型增生,中度为4例、重度6例,无正常胃粘膜及轻度不典型增生;健脾中药组在正常胃粘膜,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的例数为分别为2例、4例、1例、0例;化瘀中药组分别为3例、3例、3例、0例;健脾化瘀中药组分别为7例、1例、0例、0例;西药组分别为3例、3例、2例、0例;健脾中药组和化瘀中药组、健脾化瘀中药组、西药组的不典型增生发病率分别为(71.4%、66.6%、12.5%、62.5%),多发生在轻度不典型增生,无重度异型增生发生。健脾预防组、化淤预防组、健脾化淤预防组、西药预防组轻度不典型增生的发病率分别为(80%、50%、100%、60%)。中、西药预防组和造模组有差异(P<0.05);治疗用药组:造模空白组多集中在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分别为中度2例、重度6例,发病率为100%,无正常胃粘膜及轻度不典型增生,健脾中药组在正常胃粘膜,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的例数分别为1例、5例、3例、0例;化瘀中药组分别为1例、5例、4例、0例;健脾化瘀中药组分别为6例、2例、0例、0例);西药组分别为2例、3例、3例、0例,健脾中药组、化瘀中药组、健脾化瘀中药组、西药组的不典型增生发病率分别为(88.9%、90%、25%、75%),多发生在轻度不典型增生,轻度不典型增生分别为(62.5%、55.6%、100%、50%)。中、西药治疗组与造模空白组比较有差异(P<0.05)。2论文第二部分结果:大鼠胃粘膜细胞P53测定情况,预防组:造模组比较正常组P53表达增强(P<0.01),健脾中药、化瘀中药、健脾化瘀中药和西药预防用药,与造模组比较P53表达下降(P<0.01),中药比西药明显下降(P<0.01),健脾化瘀中药较健脾中药、化瘀中药明显下降(P<0.05或P<0.01)。治疗组:造模空白组P53的表达较正常组P53表达增强(P<0.01),三组中药和西药与造模组比较P53表达下降(P<0.01),健脾化瘀中药较健脾中药、化瘀中药、西药明显下降(P<0.01)。健脾组、化瘀组作用相似(P>0.05),3论文第三部分结果:大鼠胃粘膜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色素C测定情况,对于膜电位(△Ψm),预防组和治疗组中造模组、造模空白组高于正常组(P<0.05),健脾、化瘀、健脾化瘀、西药组预防和治疗用药后较造模组明显下降(P<0.05),较正常组高(P<0.05),健脾化瘀组较健脾组、化瘀组、西药组明显减低(P<0.05),健脾组、化瘀组作用相似(P>0.05),健脾组、化瘀组与西药组作用相似(P>0.05)。对于细胞色素C,造模组、造模空白组较正常组明显减低(P<0.05),预防组和治疗组中健脾、化瘀、健脾化瘀、西药组较造模组、造模空白组明显升高(P<0.05),健脾化瘀组较健脾组、化瘀组、西药组明显升高(P<0.05),健脾组、化瘀组作用相似(P>0.05),健脾组、化瘀组与西药组作用相似(P>0.05)。4论文第四部分结果:大鼠胃粘膜细胞caspase9的测定情况,造模组、造模空白组较正常组明显减低(P<0.05),经过预防用药或治疗用药,健脾、化瘀、健脾化瘀、西药组较造模组或造模空白组明显升高(P<0.05),健脾、化瘀、西药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健脾化瘀组与健脾组、化瘀组、西药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健脾、化瘀中药组之间及健脾、化瘀与西药组比较相似(P>0.05)。结论:1胃癌前病变存在细胞凋亡、增殖失衡。2胃癌前病变存在P53表达增强,细胞凋亡减少。3胃癌前病变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减少,细胞色素C释放减少,细胞凋亡减少。4胃癌前病变胃粘膜上皮细胞caspase-9活性的下降,细胞凋亡减少。5健脾、化瘀、健脾化瘀中药对胃癌前病变P53的表达具有抑制和下调作用。6健脾、化瘀、健脾化瘀中药能通过降低胃癌前病变胃粘膜上皮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促进细胞色素C的释放增加,参与细胞凋亡的调控。7健脾、化瘀、健脾化瘀中药均能通过促进caspase-9活性表达的增加,诱导胃癌前病的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8健脾、化瘀、健脾化瘀中药具有预防和逆转胃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的作用9健脾化瘀中药疗效优于健脾中药、化瘀中药;健脾中药、化瘀中药作用相似。10在分子水平上,提供了健脾化瘀中药有效治疗胃癌前病变的可行性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