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体工程学的背篓背负系统创新设计研究

来源 :青岛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7820723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篓是我国西南地区生产生活中一种常用的工具,人们的生活劳作离不开背篓。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背篓使用的舒适性、便捷性和安全性也应被人们有所关注。目前的背篓没有背负系统,只有简单的两条背带,在背负物品时,安全性和舒适性低。长时间使用背篓严重影响使用者的身体健康,例如对使用者的肩背部肌肉造成疲劳,对腰部造成慢性劳损等。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本文以背篓为研究对象,从人体工程学理论着手分析,结合实验数据和使用者需求建立背篓背负系统设计原则,设计一款新型背篓背负系统,旨在提高使用者的舒适性,便捷性和安全性。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研究,对背负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在人体工程学的基础上,对背部负重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对背篓使用现状以及使用人群的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进行分析,提取背负系统人体工程学数据和使用人群的设计需求,为后续背篓背负系统创新设计做好理论基础。对背篓肩带进行受力实验研究,从背篓有腰带和无腰带的工况进行测试,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为背篓背负系统创新设计提供数据基础。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验数据分析,建立背篓背负系统设计原则,对背负系统设计要素进行研究,得出背负系统与背篓连接结构的设计方案,旨在提高使用者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在前文基础上,确定背篓背负系统的设计定位,进而设计一款背负系统结构,利用Rhino软件进行三维建模,Keyshot软件进行渲染,设计出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背负系统,对背篓背负系统进行创新设计实践,旨在缓解背篓带给人们的疲劳和损伤。
其他文献
我国建筑结构向着巨型化、不规则化发展,并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使用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变得越来越普遍。本文从世界各强震动数据库获取了8699组强震动记录,并对加速度时程进行了校正处理,建立了一个地面运动备选库。以我国抗震规范地震动加速度时程选取准则为研究对象,基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与规范设计谱相一致为原则,考虑场地地震环境条件、谱一致性控制参数、匹配误差、高阶振型等因素,提出基于三个层次的地震
随着现代建筑业的发展,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也愈加广泛,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施工期间会因水泥、粉煤灰等胶凝材料水化产生热量,引起混凝土温度变化,体积膨胀,在体积较大的混凝土桥梁、基础等结构中,胶凝材料水化产生的热量更多。通常大体积混凝土结构配置受力钢筋较少或不配置受力钢筋,仅靠混凝土本身抗拉强度抵抗拉应力;同时,混凝土作为一种不良导热性材料,散热能力差,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混凝土表里散热速
悬架对汽车行驶安全性和乘坐舒适性有着重要影响。其中,主动悬架存在着构型相同则控制特征必然相同的桎梏,其减振效果通常只能是综合最优;此外,当车辆行驶路况发生变化时,车主对悬架的性能需求也会随之改变,而传统主动悬架难以满足这一要求。即现存的主动悬架对多变路况的适应性较差,难以较好地改善汽车性能。因此,为满足车主在不同路况下对悬架性能的需求,改善汽车在不同道路上行驶时的性能,以及尊重车主的自主选择权,本
本研究根据胶州湾石油污染海岸线69.306 mg/kg的平均石油烃浓度和对应污染等级的实地调研本地优势植物种,选取芦苇(Phrgmin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狗尾草(Setaria viridis(L.)Beauv.)、翅碱蓬(Suaeda salsa(L.)Pall)三种植物作为实验研究的植物种类。实验室配制此浓度的石油污染土(PH8.1、全盐量0.6
青岛近代(1897年-1949年)建筑表现出特有的域外文化移植现象,对外墙灰墁的研究不仅包含文化与观念的阐明,也包含了建造技术与工艺的揭示。在不同时代历史背景和建造技术与工艺的影响下,外墙灰墁呈现历时性演化,即使在同时代采用相同营建范式也存在共时性差异。灰墁作为建筑外立面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修复工程中应给予重视。目前灰墁的修复工作面临许多问题,例如施工人员缺乏专业修复素质、修复效果未达到预期或质量不
传统民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顺应自然、适应气候的产物,其蕴含的生态性与节能性值得我们深究。在当下,探究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借鉴其生态、节能的设计手法与营造技术,设计生态节能型建筑;另一方面有助于传统民居的再利用,使其迸发出新的活力。鲁中山区地处山东中部,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性,传统民居开发较晚,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研究其气候适应性,是从另一个角度对鲁中山区的传统民居进行解析,
水泥基材料是土木工程建筑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结构材料。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传统的建筑材料也在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严酷的服役环境以及长期的疲劳应力作用下,水泥结构内部容易损伤和破坏,导致水泥结构性用性能降低并可能引起突发事故。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对结构的安全性进行实时监测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水泥基自感知复合材料应运而生,在保证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的同时,赋予材料自感知特性,通过监测水泥
在国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背景下,模块化建筑以其生产周期短、机械化程度高、质量可控,绿色环保等独特优势成为我国建筑工业化的研究热点。但鉴于国内对模块化建筑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研究成果尚不够丰富,因此本文针对模块化建筑的整体结构性能展开研究。(1)本文结合国内外模块化连接节点及结构的研究现状,将模块化板式内套筒连接节点应用于模块化钢框架中,为便于后续的分析与设计,根据模块连接节点的构造特点和传力路径
钢框架内嵌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AAC)砌体填充墙是一种常见的填充墙做法。然而,填充墙会与钢框架一起受力,当层间位移达到一定程度时,填充墙易损坏开裂。基于在填充墙的角部设置缺口可弱化拉(压)力带的原理,采用ABAQUS软件建立了纯钢框架、无缺口AAC砌体填充墙钢框架以及带不同尺寸圆弧缺口的AAC砌体填充墙钢框架的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模拟分析,研究了填充墙设置圆弧缺口构造对钢框架
海上风电支撑结构所处的环境复杂且恶劣,结构易发生损伤,为防止倒塌等灾难性事故的发生,有必要进行海上风电支撑结构的损伤识别研究。在风、浪、流等环境荷载以及风机气动荷载的作用下,运行状态下的海上风电支撑结构振动响应信号中既有叶片旋转引起的谐波响应成分又有环境荷载诱发的结构模态响应成分。然而,损伤引起的结构动力特性的变化通常在结构模态响应中得到反映。因此,应首先从结构振动响应信号中提取模态响应成分,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