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霍氏啮小蜂(Tetrastichus howardi(Olliff))(Hymoptera:Eulophidae)隶属于膜翅目,姬小蜂科,啮小蜂亚科,是一种能够寄生多种鳞翅目害虫的蛹期内寄生蜂,目前已经被多个国家引进,用于防治甘蔗,高粱和玉米等作物上的主要害虫,具有很高的生物防治价值。通过对霍氏啮小蜂定位机制的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通过霍氏啮小蜂对不同寄主蛹的控害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霍氏啮小蜂对斜纹夜蛾蛹,玉米螟蛹和甜菜夜蛾蛹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单头雌蜂分别能寄生1-4头亚洲玉米螟蛹,1-2头斜纹夜蛾蛹和0-3头甜菜夜蛾蛹。霍氏啮小蜂自身密度对寄生蛹寄生反应的干扰效应表明随着霍氏啮小蜂自身密度的增加,单头霍氏啮小蜂所能寄生的蛹数量逐渐减少,干扰效应逐渐增强。2、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霍氏啮小蜂触角上感受器进行形态、数量、分布和内部组织结构的观察。在霍氏啮小蜂触角上存在多种类型感受器,分别为多孔板形感受器1-4(MPS1-4),刺形感受器1-3(CH1-3),多孔毛形感受器(MTS),无孔毛形感受器1-5(ATS1-5),多孔乳突状感受器(MGPS),腔锥形感受器(COS),钟形感受器(CAS),末端指状具毛感受器(TFI),表皮孔(CP),感受板(VSP)和感觉孔(SP)。霍氏啮小蜂雌雄蜂触角感受器之间存在显著的性二型差异,主要体现在毛形感受器3、毛形感受器4、毛形感受器5、板形感受器4和感受板只存在雄虫触角上,多孔板形感受器2和多孔板形感受器3只存在雌蜂触角上。TEM结果显示多孔板形感受器和表皮孔很可能是嗅觉感受器;同样具孔的感受器如多孔毛形感受器、多孔乳突状感受器和末端指状具毛感受器很可能和感受信息化合物有关;无孔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和钟形感受器可能是机械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被认为是化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或者湿度感受器。此外在雄虫柄节感受板内观察到疑似腺体的结构组织,推测其分泌物质可以引诱雌蜂进行交尾。3、为分析霍氏啮小蜂成虫产卵器和交配器上与交配行为和成虫产卵有关的感受器类型,利用扫描电镜对霍氏啮小蜂成虫产卵器和交配器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在霍氏啮小蜂成虫交配器上共发现6种感受器官,分别是栓锥形感器2(SS2)、火山形感器(VS)、表皮孔(CP)、鸡冠状结构(Crs)、钟形感器(CAS)和毛形感器3(TS3)。产卵器上共发现了7种感受器,分别是毛形感器1(TS1)、毛形感器2(TS2)、刺形感器2(CH2)、分泌毛孔(SP)、栓锥形感器1(SS1)、栉齿状感器(DS)、浅凹形感器(SD)和火山形感器(VS)。随后对霍氏啮小蜂交配行为和产卵行为的观察发现霍氏啮小蜂可通过交配器和产卵器上感受器获得与寄主和配偶相关的信息,进而调控交配行为和产卵行为。4、霍氏啮小蜂对亚洲玉米螟,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瓜实蝇和桔小实蝇蛹的嗅觉反应表明霍氏啮小蜂对斜纹夜蛾蛹和亚洲玉米螟蛹有显著的趋向产卵行为。斜纹夜蛾蛹引诱产生趋向反应的寄生蜂数量最多,且寄生蜂做出选择的时间最短。5、采用固相微萃取、动态顶空吸附和溶液萃取法提取斜纹夜蛾蛹的体表挥发物,然后导入到GC-MS系统分析发现,三种提取方式提取出的物质和数量均不同,固相微萃取提取到22种物质,分为烷类,酯类,醛类,酮类和脂肪酸类;动态顶空吸附法检测出28种物质,可分为醛类,烯类,烷类,醇类,含苯环化合物,苯酚和萘等。正己烷浸泡法提取到90种物质,可分为醛类,烯类,烷类,醇类,含苯环化合物,苯酚,脂肪酸类,酰胺类和萘等,成分复杂,种类众多;二氯甲烷浸泡法提取到59种物质,可分为醛类,烯类,烷类,醇类,含苯环化合物,苯酚,脂肪酸类,酰胺类和萘等。6、筛选出12种化合物用于确定斜纹夜蛾蛹挥发物中使霍氏啮小蜂产生趋向产卵反应的活性成分,购置12种化合物标准品置入味源瓶中,观察霍氏啮小蜂对味源瓶和空白对照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柏木醇(Cedrol)、正二十烷(Eicosane)和2-茨酮((+)-2-Bornanone)是吸引霍氏啮小蜂产生趋向反应的活性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