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前后中医气血阴阳证候方面的演变规律,探究化疗致病的特点,指导临床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在文献调研、参考相关论著并结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中医证候调查表,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方法,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化疗病房,采集149例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的一般信息及化疗前后中医症状、舌脉等四诊资料,所有症状、舌、脉等均转化为二分类变量:是为(1)、否为(0),借助SPSS17.0统计软件包,采用描述性分析、频数分析、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等统计方法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前后中医气血阴阳证候方面的演变规律。结果:1.化疗前后中医症状变化情况:化疗前后变化有统计学差异的中医症状有口干、自汗、神疲乏力、纳差、恶心、干呕或呕吐、反酸烧心、恶热、面红等症状,化疗前后以上症状的病例数分别为口干(96,108)、自汗(92,106)、神疲乏力(90,101)、纳差(44,65)、恶心、干呕或呕吐(4,48)、反酸烧心(3,26)、恶热(42,76)、面红(12,28),化疗前后以上症状病例数所占百分比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化疗前后舌质舌苔变化情况:化疗前后比较舌质均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舌苔中黄苔、白苔在化疗前后分布有差异,化疗前黄苔病例数85例,化疗后黄苔病例数较前增加为96例,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白苔病例数59例,化疗后白苔病例数较前减少为47例,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化疗前后气血阴阳虚证类证候及兼夹实证变化情况:化疗前虚证类证候主要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分别为116例、109例、74例,化疗后虚证类证候主要为气虚证、阴虚证、血虚证,分别为141例、136例、109例,化疗前后气虚证、阴虚证等单证病例数在化疗前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均较前增加,尤以阴虚证增加显著。化疗前兼夹实证证候主要为夹瘀证、夹湿证,分别为49例、44例,化疗后兼夹实证证候仍主要夹瘀证、夹湿证,分别为36例、23例,夹瘀、夹湿等兼夹实证病例数在化疗前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均较前减少。4.辨证病位脾(胃)在化疗前后分布有差异,化疗前病位在脾(胃)病例数为109例,化疗后病位在脾(胃)病例数较前增加为13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化疗致病属“热毒”之邪,可伤津耗气,以灼伤阴液为主;2.化疗伤正的同时,作为治疗用药,其亦能祛除人体内血瘀、湿邪等实邪;3.化疗药物的“伤正’主要表现为损伤脾胃功能,临床治疗上应在补虚的基础上佐以健脾和胃为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