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ng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是“20世纪的智慧人物”,被誉为集东西方智慧于一身的“文化大使”和“真正的世界公民”,是中国文化在西方传播的典型个案。从林语堂的英文著译出发,从跨文化传播的维度探讨林语堂中国智慧的建构过程、传播动因、传播策略与接受效果,并通过对林语堂传播中国智慧整个流程的考察,审视其著译行为与著译思想及其之间的关联以及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功能与效用,以期从认识论到方法论、从过程论到效果论等方面对著译研究进行一次新的尝试,对翻译与传播、翻译与创作的整合进行一次新的探索,这一切构成了本文主要探讨的核心问题。基于此,本文关注的焦点不再是对林语堂著译文本单维的扫描与静态的摹写,而是作为一种文化传播事件,将其还原到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对其著译思想与策略进行多维的透视、整体的观照与动态的考量。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六章。绪论部分首先简要回顾了历史上“中学西渐”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与不足,梳理和评述了林语堂著译活动现有的相关研究;其次阐明了本论文的选题原因与研究意义、介绍了研究对象与目标、研究意义与方法;最后交代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整体框架。第一章是对林语堂跨文化传播中国智慧历史文化语境的考察。通过与当时国人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和国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林语堂的文化观与同时代人的不同:既不像“国粹派”那样抱残守缺,又无“西化派”的激进与偏颇。文章进而深入探讨了林语堂中国文化观形成和发展的轨迹,指出林语堂经历了从“语丝”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解构、“论语”时期对中国文化的反思与重构到海外阶段对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三个主要阶段。最后探究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林语堂传播中国文化的深层动因。阐明了赛珍珠的“催生”与辜鸿铭的影响以及对传教士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一书的回应以纠正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是林语堂海外英文著译的直接原因,而深层原因则是通过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播,医治西方科学主义泛滥所导致的病痛,会通中西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填补一个不可或缺的中国人文元素。第二章是林语堂跨文化传播中国智慧的具体内容。本章首先解读了林语堂的中国智慧“因子”,即以中国人文主义精神为基础的“现实主义精神”、“幽默感”和“生活的艺术”。而林语堂对三个智慧因子的融会与贯通则生成了具有儒家“血统”的“半半哲学”和具有道家“基因”的“抒情哲学”。接下来是对两者内涵与特征的探讨及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考察,揭示出“半半哲学”以儒家的中庸为基础,以“情理互动”、“儒道互补”和“古今融合、中西对照”的主要特征;而“抒情哲学”的主要特征则表现为“闲适情怀”、“诗意存在”以及“幽默”、“闲适”、“性灵”等艺术支点的“三位一体”。“半半哲学”与“抒情哲学”的互动则构成了林语堂的中国智慧的核心和两个最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林语堂跨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第三章是对林语堂著译行为背后著译思想的探讨。首先从语言哲学的高度,追根溯源,解读了林语堂“翻译艺术论”的美学根源、翻译标准的语言学基础、以及“美译”理论的多重背景,指出林语堂的翻译艺术观源于表现主义美学家克罗齐的“翻译创作论”和道家的基本美学思想的共同影响与作用,而林语堂“忠实”标准中的“句译观”则源于其“字神论”中的人文精神与生命意识以及“以意念为中心”语言观;“通顺”标准则是翻译语言与创作语言“清顺自然”的和谐一致,同时与林语堂的“语性论”密切相关;“美”的标准则是文体、风格和内容等的一致要求。由此探讨了林语堂的翻译观与其语言观、文化观、创作观、美学观以及文艺观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次是对“改写理论”观照下林语堂编译思想的研究,文章分别从文化学派的视域、解构主义的向度、传播学的视角以及英汉互译改写的特质等多个维度充分论证了林语堂编译行为的合法性与理论基础。最后通过对林语堂的翻译哲学——英译汉中的反对“欧化”,汉译英中的主张“汉化”——的揭示,提出了中国智慧传播中的“中国腔调”的论断。第四章是对林语堂英文翻译策略的研究。首先是对林语堂翻译策略的外部研究,其中“超文本”研究考察了意识形态、主流诗学以及赞助人等文本之外的因素对林语堂的“正文本”生成的制约关系,同时揭示了林语堂文本选择的内部动因;对林语堂“副文本”的研究则揭示了其通过语言操纵和非语言导引等“副文本”形式对“正文本”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和补偿功能。其次是对林语堂编译策略的研究。编译是林语堂整个翻译行为中主要的翻译形式,文章揭示了编译过程中作为译者的林语堂对原文文本从语言层面的改写到文化层面的操纵。从序言操控、标题导引到阅读方法的说明,从文本重组、“夹叙夹译”到“释译融合”,林语堂通过多种编译形式实现了他跨文化传播的最终目标。最后探讨的是林语堂编译过程中异化策略与归化策略的兼容以及对比与比较方法的成功运用,并分析了其翻译行为中从词汇、结构到策略的前后变化背后的语言与文化动因。第五章是林语堂散文、小说和传记的创作策略研究。首先通过对林语堂散文创作的考察,揭示出了林语堂前期汉语散文与英语散文的互动与转换,同时论证了林语堂通过“闲适笔调”传播闲适精神、以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的创作策略。其次是对林语堂小说创作的探究。研究表明:林语堂通过典型人物形象成功地展示了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同时通过小品文笔法的运用即通过“冗余”信息实现了讲述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智慧的创作目的。其后是通过对《京华烟云》和《红楼梦》之间从内容、语言到结构上的互文性研究,探讨了林语堂小说文本生成的另一特征。接下来是对林语堂从他传到自传的英文传记的创作研究。林语堂的传记创作突破了中国传统史传写法并运用了西方现代传记形式,同时,其叙述形式的小说化与创作笔调的散文化也使得其传记作品增加了人性化因素并增强了文本可读性。最后,文章探讨了林语堂著译间从主题选择、行文风格到书写目的等方面的互动,对“翻译”的内涵与外延,翻译与创作边界的进行了重新思考,从而丰富了当今的翻译理论,促进了翻译文化的建设。第六章是对林语堂著译传播效果的研究即对域外读者接受与反应的分析与考察。首先是从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对林语堂作品在域外持续影响和跨域传播情况的考量。其后是从内容、语言、策略到形式等方面对读者反映的统计以及对世界范围内林语堂研究状况的考察。统计结果表明:域外读者对林语堂著译所传播的生活智慧与闲适精神普遍表示认可,并对林语堂的行文风格及语言可读性等方面也赞许有加,其著译策略也得到不同程度上的好评。另外,林语堂著译中的副文本也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与青睐。本章最后是从政治学、社会学以及接受美学等方面对林语堂作品域外反应的分析与评价。出于政治结盟与军事扩张的目的以及医治由于物质主义和科学主义泛滥所导致的心灵创伤是林语堂著译作品畅销的政治学与社会学基础,而林语堂“尊重读者”、“感动读者”的策略以及在充分了解读者基础上的自我调整保证了对读者阅读期待的满足,最终达到了“视域融合”的预期目的。最后是全文的总结,主要回顾本研究的要点,总结本研究的得失,并对后续研究提出展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特别是在“文化自觉”的当代语境中,对林语堂的跨文化研究可为宏扬和传播中华文化以及异质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提供了可兹借鉴和参考的范例,从而使林语堂的文化资源进入到当代的文化传播和文明建构。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但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普遍提高,医疗纠纷频频发生,医患矛盾不断升级。目前,医疗纠纷不仅成为现代医院管理者最大的烦恼,而且已经直接影响到
文章对唐山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解决新农保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为新农保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又是中国南北文化的主要交融带。安徽花鼓灯是流行于淮河中游的汉族民间歌舞艺术。是汉族歌舞艺术的代表之一,被确认为我国首批518项国家级
农业生产面临着各种严重的经营风险,尤其是频发的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农业保险作为一项农业风险管理措施,可有效分散农业风险,补偿灾害损失。一直以
中国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活跃于荧屏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他们为电视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一些娱乐节目主持人也存在缺乏思考的模仿使节目低俗化,以
旅游功能的演化过程是对旅游业发展过程的缩影,本文研究了我国旅游功能从政治功能、外事功能到经济、产业等综合社会功能再到文化生活功能的转变过程;分析了研究旅游功能演化
旅游业以其低消耗、低投入、高产出、绿色环保为特色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它作为增长速度最快的绿色产业受到各地政府、投资商以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使得如何构建指标体系
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路径是:"城乡分割→统一筹划、制度有别→制度统一、标准有别→城乡一体化",到2030年建立起覆盖全面、标准适当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近年来,一些区域性的房地产公司逐渐走上全国性扩张道路,规模化及跨区域扩张成为许多优秀房地产企业发展的显著特点。在扩张规模的同时,以工程管理作为支撑点,控制运营风险,
经济全球化及其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及其应用迅速发展;金融及其衍生品不断复杂化;跨国间的收购、兼并与战略联盟成为当代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并由此导致组织管理不断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