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集了湘江段底泥,通过实验研究了底泥对水中Pb2+和Cd2+的吸附特性,探讨了泥水比、上覆水pH、温度、Pb2+和Cd2+的初始浓度以及底泥粒径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分析了底泥对Pb和Cd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同时采用人工污染后的底泥,探讨了泥水比、上覆水pH、温度以及上覆水腐殖酸含量对污染底泥释放重金属Pb和Cd效果的影响,分析了释放过程的动力学。pH值升高、温度升高、底泥粒径减小、Pb2+和Cd2+的初始浓度增大、泥水比减小,底泥对Pb2+和Cd2+的吸附量随之增大,但后两种情况的吸附率是减小的。底泥对Pb2+、Cd2+的吸附过程可以分为前30min的颗粒表面快速膜扩散阶段及其后的颗粒内部缓慢的扩散阶段,并且整个行为可以很好地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描述。底泥吸附Pb2+和Cd2+的等温式都能较好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方程,其中Pb2+更符合Langmuir方程,Cd2+更符合Freundlich方程。底泥对Pb2+和Cd2+的吸附焓变H>0,说明吸附是一个吸热过程,升温有利于吸附;吸附自由能G<0且介于-27.20~-10.47kJ/mol,说明吸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并存;吸附熵变S>0,说明吸附是熵增过程。pH值升高、温度升高、泥水比增大,污染底泥对Pb和Cd的释放量和释放率随之减小,腐殖酸对释放效果的影响是复杂的,一般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污染底泥对Pb和Cd的释放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为颗粒表面快速的膜扩散过程,然后为颗粒内部缓慢的扩散过程;整个过程很好的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描述,同时也符合Elovich方程和双常数速率方程,说明释放过程是复杂的非均相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