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状况,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方法:对106例肺癌患者的痰进行病原菌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并记录患者年龄、化疗用药、免疫增强剂应用情况,对患者行为状态进行评分,确定患者病理类型、临床分期,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肺癌患者外周血免疫指标(CD3、CD4、CD8、CD4/CD8、CDl9、NK、HLA),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106例肺癌患者中合并下呼吸道感染者68例,属于感染组,余38例属于未感染组。感染组中53例患者检出病原菌,检出率为77.94%。共检出病原菌23种,菌株72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51株(70.83%),革兰氏阳性菌19株(26.39%),霉菌2株(2.78%)。以肺炎克雷伯菌最多(占总20.82%);其他依次为肺炎链球菌(占总15.28%)、铜绿假单胞菌(占总8.33%)、大肠埃希氏菌(占总8.33%)、表皮葡萄球菌(占总6.94%)。革兰氏阳性菌药敏结果显示,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头孢氨苄、红霉素、阿奇霉素、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有明显耐药性,头孢拉定、头孢吡肟、头孢匹罗、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敏感性较高。革兰氏阴性菌药敏结果显示,革兰氏阴性菌对氨苄青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地嗪、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吡哌酸、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有明显耐药性,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匹罗、亚胺培南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敏感性较高。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应用免疫增强剂、CD3、CD4、CD8、CD4/CD8、CD19、NK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行为状态评分、应用化疗、HLA诸因素分析,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多因素分析,可得出10个与肺癌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相关的独立因素(其P≤0.05)。按其价值大小排列(根据Wald值),依次为CD3、CD4、NK、CD4/CD8、CD19、年龄、应用免疫增强剂、病理类型、CD8、临床分期。根据回归系数符号CD3、CD4、NK、CD4/CD8、CD19、应用免疫增强剂能使肺癌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风险度降低,而年龄、CD8则相反,另外肺癌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风险度还与其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相关。根据Exp(B)值,CD3、CD4、NK、CD4/CD8、CD19每增加一个单位能使肺癌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风险度分别降低47.1%、35.7%、34.6%、27.2%、25.4%,应用免疫增强剂能使风险度降低95%。而年龄及CD8每增加一个单位能使肺癌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风险度变为1.01(倍)及1.07(倍),病理类型中小细胞肺癌、大细胞肺癌、腺癌、鳞癌前者风险度依次比后者高,临床分期中Ⅳ期、Ⅲ期、Ⅱ期、Ⅰ期前者风险度依次比后者高。对行为状态评分、应用化疗、HLA诸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行为状态评分、应用化疗、HLA尚不能成为影响肺癌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独立因素。
结论:肺癌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占优势,以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氏菌、表皮葡萄球菌为常见致病菌。革兰氏阳性菌应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中敏感的药物及第四代头孢菌素,重症选用亚胺培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选用万古霉素。革兰氏阴性菌应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中敏感的药物及第四代头孢菌素,重症选用亚胺培南。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可得出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应用免疫增强剂、CD3、CD4、CD8、CD4/CD8、CD19、NK为影响肺癌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独立因素。行为状态评分、应用化疗、HLA尚不能成为影响肺癌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独立因素。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必须从多方面着手预防治疗肺癌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在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应用抗生素的基础上,加强机体免疫功能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