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轨迹,生存的隐喻——余华小说的“成长模式”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bo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余华的小说中,主人公大都经历一条类似的“行走轨迹”:他们由于某种原因的迫使而离家出门,在漫无目的的远行路上经历现实的悲惨境况,渴望回归却找不到归宿。无论行走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大致都经历“出门、远行、回归”的行走过程。本文在学术界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余华小说中主人公的行走轨迹为切入点,讨论他笔下这种被动的线形成长模式,进而生发出对“成长模式”研究可能性的探讨。这里的“成长模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叙述模式,更是小说内容与形式的精神同构,指向作家创作生命的深层隐喻义。  本文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章以分期的形式,对近三十年的余华研究做出详细述评,并说明从“成长模式”角度解读余华小说的可能性。余华研究呈现出较强的阶段性特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研究角度从单一走向多元,研究视野由封闭走向开放。不过,从“成长模式”的角度切入论述,是这些既有观点之外的另一种解读。  第二章将运用文本细读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余华小说主人公的“行走轨迹”和被动成长状态。余华通过“离家出门”开启人物的成长之路,在被动的境况下出走,始终带着不安定的漂泊感;“远行路上”的经历则象征了主人公悲惨的成长经历,主要表现在现实的血腥和暴力、情感的缺失和淡漠、内心对成长的恐惧三个方面;余华笔下的人物有着很强的“回归情结”,渴望回归内心和自我,却始终找不到根本的出路和归宿,只能用乐观的态度来缓解痛苦,或是处于继续漂泊的状态,甚至无奈地走向死亡,无法实现真正的超越。  第三章以上述研究为基础,着重论述“行走轨迹”背后的“线形成长模式”的深层隐喻义。“线形成长”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执拗,更蕴含着直面生存意义的疑问:人生该通往何处。余华小说里的“行走”仿佛一种仪式。从悲苦到荒诞,偏执行走寄托着人生通往何处的生存隐喻,象征人的被动的成长模式。同时,“线形成长”寄托着余华对既定规矩和秩序的背离,符合“中国式成长小说”的特点。余华从创作之初就抱着一种与现实对立的叙述态度。这种态度让小说具有极强的现实透视力,同时也使小说在叙述的过程中产生某种程度的炸裂。  余论试图站在理论的高度,梳理学术界“成长小说”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成长模式”给当代文学研究带来的可能性。“成长模式”是成长母题之下人物的行为导向,是形式与内容共处的有机结构,透过它来分析中国成长主题小说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余华研究的角度来说,主人公的“行走轨迹”是学术界既有观点之外的另一种解读。将余华的小说作为一种成长叙事,分析其中“线形成长模式”的隐喻内涵,可以探寻更多小说解读和当代文学研究的可能性。从成长叙事的角度来说,学界以往的探讨尚有进一步论述和阐释的空间。因此,本文立足于余华的小说,引入“成长模式”这一形式与内容的同构定义来进行分析。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以广西武宣壮语的名词词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武宣壮语是红水河土语区的一种,属于广西壮语北部方言的一个小分片。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壮族与壮语的概况、壮语语言的
现代汉语反义词或反义语素的对称性研究成为语言学中的重要课题,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选取反义对“生—熟”为研究对象,以三个平面理论和标记理论为指导,辅以语言交
魏晋南北朝为中古汉语的主体阶段。本文选取魏晋南北朝时期代表性文献《世说新语》为研究对象,考察《世说新语》方所表达基本面貌,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其变化情况。本文由绪论和四个章节构成:绪论部分概述选题缘由和意义,综述前人相关的研究成果,对方位词和处所词进行界定,阐述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思路。第一章将《世说新语》中的方位表达分为绝对方位表达和相对方位表达,对这两大类进行详尽的统计分析,并对方位词的空间方位语义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