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焦点动物取样法、所有事件取样对三江平原腹地的安邦河自然保护区和三环泡自然保护区黑翅长脚鹬繁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对其巢址生境选择进行了分析。运用Excel分类汇总数据并制图分析,运用SPSS17.0软件对个体行为数据进行Kolmogorov-Smimov检验,观察结果是否属于正态分布。运用Wilcoxon (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法和Sign(普通符号)检验分析繁殖期不同阶段黑翅长脚鹬行为差异显著性;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黑翅长脚鹬雌雄两性行为差异性进行了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在繁殖期不同阶段,黑翅长脚鹬在觅食、理羽、游走、繁育行为的差异性显著,静栖、警戒、争斗行为没有显著差异。黑翅长脚鹬觅食行为在在一天中有四个峰值时段;静栖行为在9:00-10:55、12:00-13:55、15:00-15:55三个时段出现峰值;理羽行为在7:00-7:55和16:00-16:55有两个峰值;争斗行为随机性强,没有明显规律。雌(Z=1.087, Sig.=0.188),雄(Z=1.156, Sig.=0.138)个体行为数据符合正态分布。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当取α=0.05时,整个繁殖期雌雄两性的各行为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用威尔科克森(Wilcoxon)符号秩检验法(Z=-1.400a, Asymp.Sig.(2-tailed)=0.162),普通符号(Sig)检验法(Exact. Sig.(2-tailed)=0.307a)相互验证得出:繁殖期黑翅长脚鹬雌雄两性之间行为无显著差异(P>0.05)检验结果一致。黑翅长脚鹬繁殖生境中的植被以芦苇为优势种;植被的高度在30-60cm范围内出现的频次最高,占27.40%。巢址上植被的平均高度为55.23±25.23cm;黑翅长脚鹬繁殖区平均植被密度为7.30+8.49棵/m2,盖度低于25%,巢址周围多开阔的明水面。黑翅长脚鹬巢区距人类活动频繁地平均距离632.50±168.57m,对人类干扰具有很大的耐受力。主成分分析表明,黑翅长脚鹬巢址选择的主要生境因子是巢址植被密度、植被盖度、巢距水面距离,其次是距巢5m处水深、植被高度和巢间距,对巢距人为干扰距离的远近和巢间距离的要求并不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