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辽宁省、河南省参与城乡交流的192位校长为研究对象,以自编《城乡交流背景下校长角色适应问卷》为研究工具,使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参加城乡交流的校长在交流初期的角色适应状况进行了研究。通过数据分析结果和深入访谈资料整理,探讨其行为表现特点和成因,总结规律,寻找其影响因素,以此提出城乡校长在交流过程中出现角色适应问题时的应对机制,为未来校长交流前的任职培训与实践指导工作提供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城乡交流背景下校长角色适应调查问卷包括四个因子,分别为岗位认同、角色认知、工作承载、人际协调。2.城乡交流背景下校长的角色适应在教龄、校际变动、交流类别(城市到农村挂职、农村到城市挂职)、学校差距等方面差异显著。具体表现在(1)城乡交流背景下校长角色适应的关键时段为11-15年教龄,这一时段校长在人际协调方面的适应最好,但在工作承载因子上的得分最低;(2)同层次校际变动(普通到普通、重点到重点)的校长角色适应好于跨层次校际变动(普通到重点、重点到普通)的校长;(3)从农村学校到城市学校挂职的校长角色适应好于从城市学校到农村学校挂职的校长;(4)交流前后学校差距不大的校长角色适应好于交流前后学校差距较大的校长。3.影响城乡交流背景下校长角色适应的因素主要包括城乡学校差距大、现实与期望存在落差、开展工作顾虑多、组织协调性欠佳等。4.城乡交流背景下校长角色适应问题的应对机制包括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两个部分。内部机制包括:重塑角色认知系统、调适内省反思能力、提高组织协调技巧、管理角色压力策略、提升战略治校能力等;外部机制包括:完善校长培训机制、优化工作激励机制、建立目标导向机制、改善资源配置机制。目前,关于城乡交流背景下校长角色适应问题的研究尚未得到国家政府、教育部门和基层学校的足够重视,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获得相关数据和结论,统合个案访谈结果,为开展和普及城乡校长交流及角色适应指导提供了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