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相增韧Ti基钎料设计与Cf/SiC-Nb钎焊接头连接机理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jie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f/SiC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高、断裂韧性好以及高温性能优异等一系列优点,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高温结构材料之一。但是,Cf/SiC可加工性较差并且制备成本高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因此,将Cf/SiC与加工性好、耐高温且成本较低的金属Nb连接,可弥补Cf/SiC在应用方面的不足,扩展Cf/SiC的应用范围。本文基于相图的理论分析设计了三种Ti基钎料,实现了Cf/SiC与Nb的可靠连接,通过(Ti,Nb)固溶体原位增韧的双相组织钎缝获得了高强度、耐高温的钎焊接头。采用Ti-Zr-Cu-Ni非晶钎料钎焊Cf/SiC与Nb得到的钎缝组织主要由具有Zr2Cu结构的(Ti,Zr)2(Cu,Ni)金属间化合物构成,由于Zr2Cu相热膨胀系数为26.0×10-6 K-1,与Cf/SiC母材之间存在较大差异(1.6554×10-6 K-1),并且脆性(Ti,Zr)2(Cu,Ni)相无法通过自身变形缓解热应力,钎缝中出现了大量裂纹。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基于相图的理论分析设计出了Tiss增韧的双相钎缝组织。同时,钎缝组织中的(Ti,Zr)2(Cu,Ni)金属间化合物从Zr2Cu结构变为了Ti2Ni结构,Ti2Ni相的热膨胀系数为6.10×10-6 K-1,因此(Ti,Zr)2(Cu,Ni)相结构的转变有效地缓解了钎缝与母材之间的热膨胀系数不匹配问题。此外,当钎缝中Tiss内含有α-Ti+(Ti,Zr)2(Ni,Cu)的共析组织时接头强度较低,通过提高钎焊温度,利用Nb母材的溶解使Tiss中β-Ti的共析转变得到抑制,接头强度显著提高,此时钎缝组织中Tiss由α-Ti和β-Ti构成。Ti-Zr-Cu-Ni/Ti复合钎料钎焊接头的最优界面结构为(Cf/SiC)/(Ti,Zr)C/(Ti,Nb)ss+(Ti,Zr)2(Ni,Cu)/β-(Ti,Nb)ss/Nb。该接头室温剪切强度为121 MPa,与Ti-Zr-Cu-Ni非晶钎料钎焊Cf/SiC与Nb的接头相比强度提升了278%。β-(Ti,Nb)ss与α-Ti相比具有更低的弹性模量和更好的高温性能。因此,通过引入高温元素Nb,抑制β-Ti共析转变,进一步设计并制备出了由β-(Ti,Nb)ss作为增韧相的双相钎缝组织。相图计算结果表明,当Ti-Zr-Cu-Ni/Nbnp复合钎料中Nb纳米颗粒的添加量超过10 vol.%时,钎料成分位于β-(Ti,Nb)ss和金属间化合物的两相区,并且β-(Ti,Nb)ss的占比随着Nb颗粒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采用Ti-Zr-Cu-Ni/20Nbnp复合粉末钎料焊接接头的典型界面结构为(Cf/SiC)/Ti C/β-(Ti,Nb)ss+Ti2(Ni,Cu)/β-(Ti,Nb)ss/Nb,钎缝中β-(Ti,Nb)ss相弹性模量仅为35.5 GPa。采用Ti-Zr-Cu-Ni/20Nbnp复合粉末钎料在1000℃、保温20min的工艺条件下获得了最优接头,接头室温剪切强度为125 MPa,与非晶粉末钎料钎焊的接头相比提升了290%。同时焊接接头高温热稳定性良好,600℃高温剪切强度为113MPa,与Ti-Zr-Cu-Ni/Ti复合钎料钎焊接头的600℃高温强度相比提升了36%。接头的800℃高温剪切强度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为105 MPa。向钎料中外加韧性组元(Ti箔和Nb粉)的操作给钎焊过程增加了额外的工艺步骤,也增加了复杂构件的装配难度。因此,本文进一步提出并设计了三种新型Nb-Ti Cu合金钎料,三种合金均由Ti Cu和Nbss两相构成。润湿试验表明,钎料液相对C纤维与SiC的润湿性存在差异,在C纤维上完全铺展开,而在SiC上发生了堆积。Nb-Ti Cu钎料钎焊的钎缝组织继承了钎料自身的组织特点,钎缝中央区域主要由Cu4Ti3相和bcc-(Nb,Ti)ss双相组织构成。纳米压痕测得的bcc-(Nb,Ti)ss相弹性模量为53.4 GPa,Cu4Ti3相弹性模量为60.6 GPa,Cu4Ti3相表现出了与原本脆性行为不同的高弹性应变行为,说明该钎缝双相组织中的金属间化合物相并不呈现自身的变形特点,钎缝双相组织表现出了协同变形的特征。Nb15-Ti Cu钎料钎焊接头的典型界面结构为(Cf/SiC)/Ti C/Cu4Ti3+bcc-(Nb,Ti)ss/Nb,焊接接头的平均室温剪切强度为139 MPa,与Ti-Zr-Cu-Ni非晶钎料钎焊Cf/SiC与Nb的接头相比提升了341%,与Ti-Zr-Cu-Ni/Ti复合钎料钎焊接头相比提升了14.9%,与Ti-Zr-Cu-Ni/20Nbnp复合钎料钎焊接头相比提升了11.2%。
其他文献
由于国家劳动人口短缺、人力成本持续增长,机器人逐渐加快了进入各行各业的脚步,机器人代替劳动者从事繁重枯燥的工作,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也显著改善了生产环境。但无论是采用“机器换人”还是“人机协作”模式,都要求机器人更加拟人化与智能化,并且更易部署。机器人智能作业系统的目标是构建一个机器人学习系统,机器人从人类的知识和经验中学习任务规范和知识,抽象成机器人的动作技能、控制策略和任务模型,最终要求
利用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将CO2还原为高附加值化学品被认为是解决由化石燃料的燃烧带来的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这两大问题的一举两得的方法。在众多光催化剂中,n型半导体Ti O2因低成本、高稳定性、环境友好等优点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还原CO2的光催化剂材料。在众多形貌的Ti O2光催化剂中,Ti O2纳米管和Ti O2纳米带因具有高度有序的结构、快速的电子传输性能和高比表面积而备受关注。但Ti O2也存在着光生
复杂网络动力学性质是当今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尽管网络拓扑结构对其动力学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复杂网络仅通过自身的拓扑结构很难实现预期的动力学性质。采用控制策略来实现复杂网络预期的动力学性质是非常重要的。间歇控制在能量消耗、信息传输、操作灵活等方面比连续控制更有显著优势,因而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但是,现有的大多数间歇控制在控制时间区间是基于连续时间状态可观测的。为了进一步改善该控制策略,本文提出周期
机器人足地相互作用力学作为接触力学的分支科学,在足式结构设计、机体运动仿真、轨迹规划、跟踪控制,以及地面环境参数辨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硬质地面的准静态接触建模通常通过几何运动约束获得,动态接触通过弹性碰撞或弹塑性模型来预测,然而面对沙地、冻土、苔原和外太空星球表面等松软地面环境,由于存在法向沉陷和切向滑移等复杂现象,传统相互作用模型无法适用,因此需要解决相关的问题。机器人腿足可能以水平或倾斜的姿
反问题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地球物理、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和工程控制等方面的应用日益增多。由于反问题的应用背景十分广泛,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其理论及应用的研究。特别地,在一些实际应用反问题中,如医学成像、信号分析等,常常遇到解为不连续函数或含尖点的函数,求解此类反问题时解的非光滑特征非常重要,这使得Banach空间中非线性反问题理论和算法的研究尤为引人关注。本文针对Banach空间中的非线性反问题
双有源桥型单级式AC-DC变换器具有宽电压/功率变换范围、高功率密度、高效率、长寿命等显著优势,在交流并网型储能系统中极具应用前景。目前对此类变换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变换器内部环流大、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和网侧电流谐波含量较大等问题,制约了其实际应用。因此,开展相应的调制与控制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对完善其理论与技术体系、推进其在交流并网型储能系统中的实用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
光热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水蒸发、能源转化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目前已开发的各种光热纳米材料往往存在成本高、合成方法复杂等问题,而且产量只限于实验室水平。因此,为了光热纳米材料可以真正实际应用,就需要寻找合成简单、成本低廉、光热特性优异、且可以实现规模化合成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以氢气氢化处理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获得光热纳米材料的策略激发了人们的研究热情,尤其是多种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已实现产业化,可以
近些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重以及人们出行方式的改变,骨科手术量逐年增长,尤其是腰椎疾病已经成为临床最主要的病种。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是融合机器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脊柱手术技术的新型临床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缓解了传统微创手术对医生经验的过度依赖,也缩短了医生在计算机辅助手术中的学习曲线,并有利于提升临床手术的精确性和可靠性。现有机器人产品主要面向术中椎弓根钉道定位,而精细、繁重的椎弓根钉道钻
氮杂和氧杂环结构片段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药物以及功能材料分子之中,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及化学活性,高效快速构建此类杂环化合物成为有机合成化学重要的研究领域。烯烃来源广泛且性质活泼,是重要的石化产品和基础化工原料,通过烯烃与杂原子的亲核加成反应构建碳杂键以及杂环化合物一直备受关注。然而一般情况下烯烃难以发生亲核反应,传统的酸化以及自由基引发的方法又有诸多弊端,例如环境不友好以及安全系数低等,因此烯烃的亲
涡轮叶片高负荷设计能够通过提高叶片负荷水平的方式提高航空发动机的推重比水平,但也存在加大栅内二次流控制难度、提高二次流损失的负面影响。当前研究基于某涡轴发动机第一级动叶根部叶型,对比了变稠度设计与变转角设计对叶片负荷水平的影响及两类高负荷涡轮叶栅的流场特征,开展了叶片复合弯曲与端壁分区造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以及二者的联合设计与应用研究。此外,数值方法验证中还提出了一种可以保持风洞侧壁完整的实验系统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