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以来,我国房地产业迎来了新一轮的迅速发展,房价也随之高涨,已使许多普通居民家庭难以承受。近年来,虽然房价增长的趋势减缓,但对于很多普通群众来说,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仍然是一种奢望,因此,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把保障性住房作为其最佳选择。保障性住房是一种具有社会保障属性的住房,是国家为保障我国中低收入人群和家庭的住房权益所建造的一种特殊性质住房,共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和公共租赁房,其不仅有利于解决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也有利于中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针对保障性住房审计的专项研究不多,很多研究只停留在宏观的经济背景下研究,只是针对保障性住房项目审计的大框架提出建议,较少将保障性住房审计理论和实践有机联系在一起,可操作性不强。现有的研究更多的是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的研究,但是对于如何在实践工作中更好、更有效的运用合理的方法制定和实施审计程序这些问题还有待更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作为国家民生工程重要内容的保障性住房仍存在一些问题,而加强对保障性住房的审计是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重要举措。本文按照逻辑分析的思路,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首先介绍保障性住房的概念和政策、保障性住房审计的涵义和特点、审计程序、方法和相关审计理论基础,其次以LY市保障性住房审计作为一个案例,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以“基本情况的详细介绍—现存问题的提出—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改善问题的建议”作为写作逻辑,立脚于LY市保障性住房审计的实际情况,探讨LY市保障性住房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再次针对产生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改善保障性住房审计的建议,最后为结束语,高度概括全文内容。本文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第六部分为结语,第二到第五部分为本文的重点章节。第二部分是保障性住房审计概述。该章主要介绍了保障性住房审计涵义和特点以及审计程序与方法,并介绍了保障性住房审计的基本理论,同时对于公共受托责任、免疫系统和绩效审计这三种审计理论进行了重点介绍。第三部分是案例简介。该章主要介绍了LY市保障性住房基本情况、审计流程和组织框架以及审计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LY市保障性住房审计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审计项目人员在工作上不独立,缺乏审计独立性、审计立项不科学,方法不适当,工作效率不高、审计工作繁杂,工作量庞大,审计资源有限、后续监督流于形式,不及时跟进问题整改情况、审计偏重合法合规审计,忽视对项目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环境性和公平性方面的评价等五个方面。第四部分主要是分析LY是保障性住房审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该章从审计体制、审计资源匹配、审计流程、审计评价指标等四个方面对保障性住房审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具体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首先是审计体制存在弊端,法律体制不完善,审计部门受到上级审计机关和同级政府的双重领导,在机关人事安排和经费管理上受到同级政府制约,从而影响审计独立性,其次是审计资源匮乏,难以匹配审计工作量,阻碍审计目标的实现,影响审计质量,再次是在审计立项时重点发生偏移,审计方法缺乏系统性,忽视后续管理和监督整改的作用,不符合审计的要求,最后是缺乏合理的审计评价标准,未合理设计的审计评价指标。第五部分重点是提出完善LY市保障性住房审计的措施。该章针对前文从保障性住房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改善措施。具体来说,这些措施主要包括改革审计体制,提高保障性住房审计独立性、科学配置并有效利用审计资源、合理制定审计流程,重视保障性住房后续管理和监督及设置统一的审计评价指标,构建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由此,希望能为完善保障性住房审计的研究提供参考,促进保障性住房政策和审计严格执行,能够更好地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