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以来,学者对汉语高频副词“也”的研究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通过整理前人对汉语副词“也”的研究,发现人们对“也”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在语义类型,句法功能,历史语义演变和汉内以及汉外的语言对比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也”的语义类型研究学界存在分歧。宏观审视有两类看法:一类认为“也”无意义;另一类认为“也”有意义,这类又可细分为“基本语义说”和“多义说”。马真(2004)提出“基本语义说”,主张现代汉语副词“也”只有一个基本意义:类同。“多义说”代表人景士俊(1980)认为“也”的语义比较复杂,总结了“也”的八种语义。首先必须肯定副词“也”是有意义的,且基本语义为“类同”,但通过分析“也”出现的各种语言事实时发现,“也”的类同语义是不全面的。蔡维天(2006)分析指出“也”是表添加的副词,并且总结了“也”的语义表达式,但是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论证学界对“也”的语义研究的多方观点,建构出一个更合理且准确的“也”的语义的分类和形式刻画。本文主要研究了一下三个问题:(1)汉语小品词“也”的词性是什么?焦点副词“也”与典型表添加义副词“还”的区别是什么?(2)焦点副词“也”的语义指向和句法位置是什么?(3)对副词“也”的语义重新划分和根据不同的“也”的语义的形式表达是什么?并且用再划分的语义分析应用解释其出现的各种语言材料。通过分析,本文得出汉语小品词“也”词性为副词,并且通过与表添加义的副词“还”对比,可以得出“也”并不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添加副词,而是一个焦点副词。其次,副词“也”的语义指向可以前指或者后指,当“也”字语义后指时,“也”占据的是附加成分的位置;当“也”字语义前指时,“也”占据焦点短语中心语的位置。最后总结马真和蔡维天的分析的优缺点,并且结合Krifka(1991)的“背景,焦点和选项集”理论和Hirschberg(1991)的量级蕴涵理论分析,进而提出“也”的语义再划分,根据其出现的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指向可以将其语义分为三类,在复合句且语义指向不定时表类同义,在简单句且语义指向为前指时表穷尽义,最后一类表委婉义(这个语义本文不做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