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征与保护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ie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区域文化的重要表征,承载和积淀着深厚而复杂的文化内涵。在当前全球化和大数据时代语境下,非遗原有的历史和传承意义逐渐消失,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土壤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文化对本土区域文化的强烈冲击,非遗保护和传承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危机,而如何挖掘出非遗深厚的文化内涵,找寻出非遗与现代生活衔接点,激活非遗现代性转化,实现其文化和社会经济价值再生产,则是目前保护和发展非遗的关键性环节,也是当前非遗研究领域急需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对当前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和保护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甘肃省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本文运用定量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索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空间分布状况,详细梳理了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核密度空间分布、时序空间结构分布特征、区位商和资源优势度分析等方面,提出了现如今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面临的主要困境以及相应的保护措施,为甘肃省进一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相关借鉴。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1)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2.7万余种,数量庞大,内容丰富,但类型结构分布差异化明显,呈现“金字塔”结构,以县(区)级代表作名录为主,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类项目丰富,传统医药和曲艺类数量偏少,如此丰富的非遗资源必将助力在以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过程当中,低级别项目向高级别项目进一步申报。(2)甘肃省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化程度不一,核密度分析呈现出“三团两轴”空间结构分布状态,国家和省级非遗空间集聚重心以陇中东黄土高原文化板块为主;即以兰州-临夏为核心的“一级组团”,以平凉-庆阳,天水-陇南为核心的“二级组团”,以酒泉,张掖,武威为核心的“三级组团”。“两轴”是黄土高原区分布的陇东南地带(庆阳、平凉、陇南、天水、甘南地区);另一轴是沿河西走廊地带(武威、金昌、张掖、嘉峪关、酒泉地区)。(3)甘肃省14个市(州)非遗呈现出空间不均衡集聚特征格局,陇中地区聚集程度最高,临夏州曲艺集聚态势最为明显,嘉峪关地区面积狭小,非遗种类缺乏;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序空间格局上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陇中东黄土高原文化板块;资源优势度结果表明,非遗最丰富的的地区是定西和甘南地区,很大程度上保护了非遗的完整性。(4)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是消亡现象严重、传承问题严峻、保护规划较差和宣传方面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由此提出了健全名录体系,着力保护濒危文化遗产;注重开发利用,着力促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突出宣传展示,着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促进研学一体,着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注重地区非遗项目挖掘,均衡空间分布;整合非遗资源,进行组合保护与开发等一系列保护措施。
其他文献
目的体外研究经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转染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否更容易向损伤足细胞迁移并修复损伤足细胞。方法高糖诱导建立肾小球足细胞损伤模型。MSCs与肾小球足细
在大学生中存在着综合素质较低的“边缘群体”,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高校应以人本主义人性理论为指导,创造多层次成才环境;同时转换教师角色,建立新型的情
叙述把好进场计量关、验收化验关、装车发运关,加强落实教育、制度和监督工作,才能做好煤炭运销管理过程中的廉洁从业工作。
<正>众多投资者已对投资科创板跃跃欲试,因为一方面可以扩大投资标的,另一方面则受打新吸引,科创板新股上市前5日无涨跌幅限制,市场预测首批企业或被爆炒。3月2日,中国证监会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一些经典著作中蕴含着无穷瑰宝,是学生学习语言、完善人格 、扩大知识面的生动教材。我校充分认识到传统经典文化的育人功能,从2009年开始启动“国学之文化育人”工程,充分确立经典育人的地位,为孩子学经典创立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1. 挖掘“蒙文化”内涵,构建立体“正蒙园”  学校后山有个以“蒙文化”为背景创建的“幸福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供给侧改革和绿色节能建设的不断推进,工程企业作为建筑企业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