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近年来,面临不断增多的校园欺凌、恶意攀比、破坏社会秩序等青少年道德失范现象,我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家庭、学校对于加强学生品格教育的迫切性日益提升。小学作为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实施品格教育的最佳阵地。然而,当前品格教育的相关研究大都集中介绍美国品格教育的发展历程,缺乏开展本土的品格课程实践研究。为此,我们尝试通过个案研究探寻小学阶段品格课程研制的一般模式和策略,以此发挥品格课程的最大育人价值。围绕“如何进行品格课程研制”这一研究问题,研究将品格课程研制过程划分为制定课程目标、选择并组织课程内容、制定实施路径和设计课程评价这四个阶段,以F小学为工具性个案,主要采用访谈法、实物收集法,共收集51份相关资料。运用扎根理论与类属分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探索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现实样态即目标维度、内容、实施路径、评价机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未来小学品格课程研制提供方向。研究发现,F小学已形成较为固定的品格课程研制模式,具体包括:从基本内容、特征、作用、地位五个维度来理解品格教育理念;从“面向自我、面向面向他人、社会”三个层面观照品格课程目标;以“构建专业化课程、创设学校文化、打造家校合作平台”作为主要实施路径,其中课程的整合与活动化建设是突出亮点;以评价表为载体,评价的主体和形式多元化。而在品格课程研制过程中,也存在大量的现实问题,集中体现在课程文本、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参与者三个方面。品格课程的研制需要社会、家长、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合力,在整个课程研制过程中,学校文化起到统领作用。因此,我们为做好小学品格课程研制工作提出几点启示与建议:一是“塑魂”,凝聚学校文化,立足核心育人理念,研制有“灵魂”的品格课程体系;二是“反省”,梳理学生经验,在课程实施中动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确保品格课程研制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