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一种痴呆症,其特征性的病理变化:(1)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于细胞外老年斑,(2)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NFT)。迄今为止,AD的病因尚未阐明。研究己证明早发性AD(EOAD)与三个基因的突变相关,即淀粉样蛋白前体(APP)基因、早老素1(PS1)基因和早老素2(PS2)基因。而在晚发性AD(LOAD)中,目前已被确定的易感基因只有一个,即存在于载脂蛋白E(ApoE)基因中的ε4等位基因。但只有不到50%的LOAD患者携带此等位基因,而且并非携带此等位基因的个体均能发展成AD,故而提示尚存在其它的遗传危险因子。 研究目的:确定在中国汉族人群中一些AD的易感性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探讨其与AD的关系,为更详尽的了解AD潜在的发病机制提供分子流行病学依据,并为A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研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荧光实时定量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技术(AS PCR)检测四个基因多态性位点:CYP46 rs754203、PON1 rs662、BDNFrs6265、Fas rs1800682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并通过比值比(OR)作疾病关联分析。 结果: 1.CYP46 rs754203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及其与AD的相关性分析:AD组与对照组CYP46基因该SNP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9%和8.1%;x~2=6.59,P=0.037),AD组携带T等位基因(C/T+T/T)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91.9%和87.0%;x~2=6.58,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C/T和T/T基因型均是AD的危险因素,调整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后,其比值比(Odds Ratio,OR)值分别为:1.70(95%CI=1.10~2.63,C/T),1.69(95%CI=1.10~2.59,T/T)。2.PON1 rs662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及其与AD的相关性分析:AD组(Q/R+R/R)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低,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7%和87.4%;x~2=4.68,P=0.03);等位基因频率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AD组R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