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是指高校之间通过签订校际交流与合作协议,选派本校本科生到对方学校或接受对方学校选派的本科生来本校进行交流学习,并相互认可学生选修的课程、成绩和学分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过程中,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尝试。本科生校际交流目前既有与国内高校之间的交流学习,也有与国外(境外)高校之间的交流学习,交流时间一般是一学期或一学年。本科生校际交流学习,丰富了学生的人生阅历,开拓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了高校的校园文化,实现了高校资源共享,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在取得初步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由于缺乏统一的国家层面的法规制度和课程互认、学分转换系统,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工作的实施存在一些制度方面的困难。除此之外,高校内部缺乏规范的校际交流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机构,以及校际交流中存在的经费问题、语言障碍问题、教学管理问题、后勤服务问题等等,也经常成为妨碍本科生校际交流顺利开展的原因。为此,建议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尽快制定和完善高校学生校际交流的相关法规制度,各高校应制定和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并建立和完善校际交流的有关机构,明确职责,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改革外语教学,设立校际交流专项经费和校际交流奖学金、助学金等,以保障本科生校际交流的顺利实施,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绪论,介绍选题的依据,研究的意义、范围、现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和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第二章,介绍欧盟的“伊拉斯谟计划”和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第三章,阐述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的实施现状。第四章,研究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校际交流在法规制度、教学管理、经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提出完善高校本科生校际交流的若干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