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胫骨干骨折合并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不同内固定时机的临床疗效之间差异性,从而为临床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时机提供参考价值。 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贯序入院的胫骨干骨折合并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除外多发伤、ISS评分>16分(Injury Severe Score,1-75分,>16分为重伤),开放性骨折,无保肢条件一期截肢治疗,临床资料不全以及术后1年以上失访的患者。依据筋膜切开减压同时是否行内固定治疗分为组Ⅰ(一期内固定组)和组Ⅱ(二期内固定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胫骨骨折部位,分型(AO/OTA),受伤方式,减压到内固定时间(天),减压到关闭切口时间(天),手术次数,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创面浅部和深部感染,骨折愈合情况,是否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患肢慢性疼痛情况,术后患肢麻木感,术后患肢关节活动度(关节活动受限:较健侧对比,膝关节屈曲或伸直受限>15°,踝关节跖曲或背伸>5°),术后LEFS评分(Lower Extremity Functional Scale,下肢功能量表评分,0分:丧失所有活动能力,80分:正常功能)。两组患者间以上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1.按照纳入标准,本研究共入选33例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6例,男女比例4.5∶1;左侧22例,右侧11例,左右侧比值为2∶1。患者年龄分布于19-78岁,平均年龄(44.2±17.3)岁。组Ⅰ13例,组Ⅱ20例。受伤方式包括:车祸伤14例,摔伤11例,坠落伤3例,重物砸伤5例。骨折部位包括:胫骨上段12例,中段14例,下段7例。AO/OTA分型包括:42A8例,42B13例,42C12例。2.年龄,性别,既往史(吸烟史和糖尿病史),受伤方式,骨折部位及分型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例创面深部感染(5%),1例骨折不愈合(5%)以及1例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均出现在组Ⅱ中;组Ⅱ相比组Ⅰ存在更长的减压至内固定时间(P<0.001),更长的闭合切口时间(P=0.022),更长的住院天数(P<0.001),更多的手术次数(P=0.008)和住院费用(P<0.001)。3.两组患者在术后创面浅部感染发生率,患者慢性疼痛发生率,患肢麻木感发生率,患肢膝、踝关节活动受限发生率以及术后LEFS评分上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胫骨干闭合骨折合并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不同内固定时机在临床疗效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上无统计学差异。早期筋膜切开减压同时行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能够更早关闭切口,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手术次数,大大降低住院费用。因此,一期髓内钉内固定可能是临床最优的手术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