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IA)系颅内局部血管异常改变而产生的血管瘤样突起,多发生于颅内动脉分叉处,破裂后可以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预后不良,其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家族性颅内动脉瘤(familial intracranial aneurysm, FIA)是指在一级亲属或一级和二级亲属中出现2个及以上被确诊患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有未破裂动脉瘤。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为2%-5%,一旦破裂出血,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率、致死率很高。颅内动脉瘤的基因研究目前已成为关注的热点,国外家族性颅内动脉瘤的基因及临床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在国内家族性颅内动脉瘤的报道较少,同时家族性颅内动脉瘤的基因研究方面由于缺乏系统的家系资料尚属空白。颅内动脉瘤易感基因的深入研究,将为阐明颅内动脉瘤的分子遗传学机制提供新的线索,并有望为颅内动脉瘤的筛选、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动脉瘤家系的发现为本次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资源条件及研究基础。本研究采用所收集的一个中国汉族家族性颅内动脉瘤家系,对其进行国外已报道的部分连锁位点的连锁分析,了解此家系与以往报道的基因相关位点的关系,明确此家系的基因连锁位点。材料与方法应用本课题组已收集的一个中国汉族FIA家系,根据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 OMIM)上定义的ANIB1-8及部分研究报道与FIA发病相关的候选基因位点,分别为:7q11.2,19q13,1p36.13-34.3,5p15.2-14.3,2p13,9p21,11q24-q25,14q23,13q14.12-21.1,17cen。拟选择这些位点对应最大连锁值的STR/SNP Marker进行参数连锁分析,部分采用更直接测序分析的方法,来发现该家族的致病基因位点。研究对象本家系4代共40人,男24人,女16人。I和II代均已经死亡;III代和IV代共31人,男20人,女11人。19名成员参与了该研究,其中2例为颅内动脉瘤患者。方法应用16个短串联重复(Short Tandem Repeat, STR)序列微卫星标记和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us polymorphisms, SNP)标记对其中的19名成员进行了18个与FIA发病相关的候选基因/位点的参数连锁分析,并对其中的1个SNP标记rs1333040进行直接测序,筛查是否存在突变。结果1候选基因位点7q11.2,19q13,1p36.13-34.3,5p15.2-14.3,2p13,11q24-q25,14q23与该家系致病基因位点不存在连锁关系。213q14.12-21.1上rs7983420和rs17054625之间的7-cM区域、17cen上的TNFRSF13B候选基因位点与该家系致病基因位点不连锁。39p21上的rs1333040-T等位基因多态性与该FIA家系发病无关。结论目前国外家族性颅内动脉瘤家系报道的部分已知候选基因/位点7q11.2,19q13,lp36.13-34.3,5p15.2-14.3,2p13,9p21,11q24-q25,14q23,13q14.12-21.1,17cen与该家系致病基因位点不存在连锁关系,提示该家系可能存在新的致病基因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