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221例初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白血病类型、分布、发病时的临床与实验室特征等概况,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方法】1.选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4年7月-2005年12月期间住院的221例初治白血病,其中男125例,女96例,中位年龄为40(8-81)岁。急性白血病患者182例,中位年龄35.5(9-81)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50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124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1例,7例分型不明确。慢性白血病患者37例,其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8例,中位年龄为40(8-63)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9例,年龄47-71岁。淋巴肉瘤白血病2例,均为男性,1例15岁,1例55岁。2.诊断与分型标准所有患者均进行了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部分患者进行了细胞化学染色、免疫分型、染色体及融合基因检测。按FAB标准进行分型,同时结合WHO 2000年分型标准,骨髓幼稚细胞≥20%即诊断为急性白血病。早期死亡定义为诱导治疗开始后30天内死亡或确诊后未经治疗14天内死亡。3.治疗方案ALL诱导治疗多用以VDLP、DOCP为主的方案。AML M3型通过口服全反式维甲酸加柔红霉素单药或柔红霉素与阿糖胞苷联合化疗诱导缓解。AML其他亚型诱导治疗多采用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或MA(米托蒽醌+阿糖胞苷)方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应用羟基脲和干扰素治疗,加速期和急变期采取联合化疗方案。4.疗效标准按照1987年全国白血病化学治疗讨论会确定的标准。5.统计分析设计个案调查表,收集病历资料,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及配对的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1.ALL患者男30-59岁为其发病高峰,初诊时以发热、乏力和出血为主要症状。贫血以中度贫血居多。以L1、L2型多见,免疫学分型以pre-B型多见。诱导方案首选VDLP方案,诱导完全缓解率达62.5%。诱导治疗后贫血以中度贫血居多,中性粒细胞计数在0.1-0.5×109/L范围者最多。2.AML患者40-49岁为发病高峰,初诊时以乏力、发热和出血为主要症状。贫血以中度贫血居多。以M5型最多见,其次为M3型。M3治疗方案以ATRA联合DA方案及亚砷酸最多见。其它亚型以DA为标准诱导治疗方案。治疗后以中度贫血居多,中性粒细胞计数在0.1-0.5×109/L范围者最多。多数患者血小板计数最低点小于20×109/L。3.CML患者初诊时以乏力、腹胀或食欲下降为主要症状,以轻中度贫血居多。初诊时白细胞计数在50—200×109/L之间人数最多。血小板计数以高于450×109/L人数最多。治疗后多数患者仍存在轻中度贫血;白细胞与血小板计数多可降至正常范围。4.CLL患者例数较少,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就诊时症状多样,有些患者无自觉症状因查体发现外周血异常而就诊。治疗药物以苯丁酸氮芥和环磷酰胺最为常用。5.AL患者诱导治疗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ALL患者就诊时外周血Hb及诱导治疗后外周血Hb最低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L患者就诊时外周血Plt及诱导治疗后外周血Plt最低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ML患者就诊时外周血Hb与诱导治疗后外周血Hb最低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者低于前者。AML患者就诊时外周血Plt与诱导治疗后外周血Plt最低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者低于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