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长跑是体能主导的周期性项目,要求运动员通过肌肉收缩产生在人体水平方向上向前运动的能力,其本质是在保持高速跑的情况下,尽可能少地消耗能量。因此要求运动员具备合理的技术,技术的合理取决于肌肉力量及相应关节的灵活性。在传统的观念中,教练员一般认为中长跑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会增加体重,导致肌肉肥大,不利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但近年有大量研究表明力量的作用已经突破传统的意义,被视为增加有氧训练比例,兼顾能量供应和神经肌肉系统,衔接有氧与无氧能力的“媒介”。少年阶段(14-16)是男子中长跑运动员力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根据少年的身心发育规律,结合1500米跑的项目特征,科学地设计力量训练方案,是当前教练员广泛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拟在学习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测量学以及中长跑运动训练等相关理论,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北京市西城区体校的20名14-16岁少年男子1500米跑运动员为实验对象,进行16周的力量训练实验,实验采取单因素等组前测、后测的设计。两组运动员每次训练课均采用相同跑步专项训练计划,且两组运动员在每周二和周四结束了正常的跑步训练之外再加入一定量的辅助性力量训练,实验组安排根据14-16岁少年身心特点结合跑步做功肌而新设计的力量训练方案,对照组仍采用常规的力量训练方案。实验结束后使用SPSS软件对FMS、60米跑、力量素质、1500米专项成绩和训练兴趣量表等指标前后测试的数据进行组间、组内的T检验,观察实验前后测试指标的差异性,以此验证跑步做功肌的力量训练在14-16岁少年男子1500米跑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运用效果。研究结果:1、14-16岁少年男子1500米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主要通过跨步跳、直腿跳、箭步走、深蹲跳、左右单足向前跳、单腿提踵及登台阶等手段来完成;2、新的训练方案,可以更好地提高14-16岁少年男子1500米跑运动员运动肌肉的募集能力和弹性力量,提高心血管机能的适应性,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促进专项成绩的提高;3、实验组运动员在60米跑、力量耐力、速度-力量、FMS深蹲测试和FMS总得分、训练兴趣量表等指标的测试实验后较对照组产生了显著性的差异(p<0.05);在肌肉积蓄力量、1500米跑专项成绩和弓步直线蹲等指标测试中产生了极显著性的差异(p<0.01),说明通过16周的力量训练后,实验组的训练效果较对照组的训练效果好。研究结论:本研究遵循针对性、精简实用及趣味性等原则,基于理论分析、专家和教练员调查三个维度设计出一套新的对少年中长跑运动员具有针对性的方案,即依据跑步做功肌结合少年身心特点而设计的力量训练方案。在此基础上,将其与常规训练进行对比。实验显示,在不影响运动员专项耐力训练的前提下,经过16周的训练,两组受试者的力量均有提升,其中针对跑步做功肌力量训练的效果优于常规力量训练效果。同时新的力量训练方案激发了运动员对特定生理机能和机械力学的适应性,提高了运动员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在预防运动损伤等方面也优于常规力量训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