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河南省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作为全国主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之一,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与丰富的生产要素等自然资源条件,河南省已然成为国家的重要粮仓,为确保居民口粮绝对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粮食总产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粮食绝对安全和生产结构绝对合理。粮食库存量、进口量的逐年攀升,说明当前的粮食生产系统中存在着生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当前国家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恰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生产结构的调整、要素投入结构的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对河南省的粮食生产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效率理论与农业资源配置理论,采用投入导向DEA模型,分别从时间和地域层面对河南省的粮食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分析,给出各决策单元生产要素投入结构优化方案;随后基于灰关联分析方法,从不同视角分析各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并综合考虑各类影响因素的实际作用效果,测算粮食单产、播种面积及结构调整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研究结果显示,技术进步是提高河南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驱动因素;技术效率还存在一定的效率损失,技术无效和规模无效共同制约了河南省粮食综合技术效率的提升;配置效率不高是小麦生产成本效率低下的主要制约因素。影响因素层面,各生产要素投入与粮食产量关联度均较为显著,播种与灌溉面积是其关键因素;发展因素中的粮作系数、水利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和农户经营规模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较大,政府财支农力度的加大、农村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将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要素配置结构趋于合理,整体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水平;单产与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之和稳定在90%以上,种植结构调整对粮食增产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基于以上研究,结合河南省粮食生产实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完善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为稳定粮食产能打好基础;优化粮食生产布局,调整粮食生产规模与生产要素投入组合结构,提高生产要素技术效率与配置效率;加强农村农技推广培训,提升农业生产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使得技术进步对粮食增产充分发挥作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不同侧面同时发力,促使河南省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粮食有效供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