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但是这样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也让人触目惊心。化石能源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造成了环境的急剧恶化,全球各地不断出现极端气候,同时也给我国的能源供给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这种以环境换发展的经济模式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加重了环境负担,更违背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应对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需要解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与发展经济相冲突的问题。我国作为新兴工业化的发展中大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一,发展经济与节能减排两方面的矛盾非常突出。面对严峻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长形势和国内外节能减排压力,中国政府在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二氧化碳排放量/GDP)比2005年下降40%-45%。这种承诺一方面使我国在国际上树立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另一方面也迎合了我国转变粗放式经济发展的需求。 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压力的日益增大,节约能源消费及碳减排政策相关研究成为了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 本文以我国碳排放强度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时,首先通过数据收集和统计对我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强度基本情况进行了现状分析,再进一步建立指数分解模型和结构分解模型,对碳排放强度进行分解分析,确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指数分解分析时,选取了对数平均权重迪氏分解法(LMDI)对我国1991-2011年期间碳排放强度进行两阶段分析,明确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驱动因素为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研究目标和三个驱动因素进行动态分析,证明了碳排放强度与能源效率、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对碳排放强度进行结构分解时采用了SD A-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从经济总体和行业部门的角度进行分解分析,分解结果表明:经济总体碳排放强度受能源强度、能源结构、投入结构、最终需求结构、最终产品结构的影响;农业部门和商业部门属于“低碳”行业,工业部门属于“高碳”行业,是节能减排工作中的的“关键”部门;各部门碳排放强度受能源强度、能源结构、投入结构的影响。最后根据指数分解和结构分解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是碳排放强度降低的促进因素,产业结构、投入结构、最终需求结构、最终产品结构是碳排放强度降低的阻碍因素。 最后在本文实证分析基础上,结合我国现实经济状况和现行政策法规,针对碳排放强度降低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根据影响程度大小情况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从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转变;从依靠投资、出口驱动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驱动的内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从依靠第二产业向三个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以及从依靠资源投入向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