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经验已经表明,发达的服务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服务业已经成为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各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生产者服务业近年来在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下正快速的在我国崛起。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还表明,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良性互动发展关系,只有关注并运用这一原理,才能正在促进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双提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分析了1999-2007年京津冀、东北、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运用根据经济学原理建立的联立方程模型验证中国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是否同样存在互动发展的关系,并且比较了不同制造业类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以及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之间关系的区别,旨在了解实际生产中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互动发展关系的现状,为产业结构调整做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性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生产者服务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但是这种效果并不明显;制造业的分工和细化促进了生产者服务业的产生,也是影响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结果还表明人均固定资本和非国有产权比重的大小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具有很深的影响,影响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制造业全员劳动效率和行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地区城市化水平、教育水平对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都能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但是实际使用外资额在促进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对制造业的发展却具有抑制作用。不同类型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效率的提高受生产者服务业专业化程度的影响最为明显,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则相对较小。在根据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情,本文还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