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兽医针灸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统的白针、艾灸以及近代的电针、水针、激光、穴位埋植等疗法广泛应用于动物临床。腹泻是常见多发病,而针灸是治疗腹泻的优势疗法。目前针灸对腹泻的疗效已经得到证实,有大量穴位应用于临床,但是不同穴位的作用比较、不同针术的比较、针灸作用途径及作用机制的研究等还处于初期阶段,缺乏系统化的研究。本试验选择临床治疗动物腹泻最常用的三个穴位:后三里穴(ST-36),后海穴(GV-1),大肠俞穴(BL-25),通过白针、电针、水针三种针灸技术,探讨不同穴位、不同针术对番泻叶诱导腹泻家兔胃肠动力和肠道离子通道的调控作用,比较几个穴位调控腹泻的作用途径,探索不同针术的作用途径及机理,为针灸治疗动物腹泻病提供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腹泻家兔模型的构建试验,将20只雌性新西兰大耳白家兔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Ⅰ组、模型Ⅱ组、模型Ⅲ组。除空白对照组外,模型组家兔1~7 d每日灌服番泻叶水提液(1 g/kg·d,2g/kg·d,3 g/kg·d),空白对照组家兔在同样条件下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试验期间观察家兔精神状况,统计体重及粪便情况,计算腹泻率、稀便率、稀便级、腹泻指数。试验结束,耳缘静脉采血分离血清血浆,放射性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液中胃泌素(GAS)、胃动素(MTL)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中血管活性肠肽(VIP)、血清素(5-羟色胺,5-HT)的含量。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三个模型组家兔体重增长缓慢,试验第1 d,各剂量组腹泻率达到100%,且稀便率、稀便级、腹泻指数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呈剂量依赖性。试验第7 d,模型Ⅰ组无腹泻症状,模型Ⅱ、Ⅲ组腹泻指标较空白对照组差异显著。三个模型组家兔血清GAS、血浆MTL含量较空白对照组呈剂量依赖性增加,且模型Ⅱ、Ⅲ组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各模型组VIP含量相比空白对照组显著上升(P<0.05或P<0.01)。各组血浆5-HT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极显著增加(P<0.01)。综上所述,不同剂量番泻叶水提液均一定程度影响家兔的体重、精神状态以及胃肠激素水平,其中,2 g/kg·d的番泻叶水提液能诱导出稳定的腹泻症状,对其临床指标和胃肠激素也有显著影响,因此选择该剂量进行不同穴位和不同针术的试验。为了探索不同穴位对腹泻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理,将30只家兔随机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腹泻模型组、ST-36组、GV-1组、BL-25组。模型组及三个穴位组分别于1~7d每日灌服番泻叶水提液(2g/kg·d),制作家兔腹泻模型,空白对照组家兔在同样条件下灌服等量生理盐水。灌服番泻叶水提液的同时,三个针刺组分别用白针刺激ST-36,GV-1,BL-25三个穴位,模型组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后肢内侧非穴位的刺激,每天1次,持续7 d。每天定时观察家兔的精神状态及表现,记录腹泻数据,采用HE染色法,观测各组试验家兔肠道组织结构变化;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家兔血液中GAS、MTL的水平;ELISA法检测血液中VIP、5-HT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肠道组织中P物质(SP)、肠嗜铬细胞(EC)和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色氨酸羟化酶(TPH)、钠-氢交换体3(NHE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ST-36、GV-1、BL-25三组家兔体重在针刺第5、7d显著升高(P<0.01),针刺双侧ST-36可显著降低第1 d的稀便率、稀便级及腹泻指数(P<0.01),并在第3~7 d达到与空白对照组相同的水平。针刺GV-1也可降低第1 d的稀便率(P<0.01),腹泻指数在第1、7d有显著作用(P<0.01)。BL-25仅在第1d显著改善稀便率、稀便级、腹泻指数(P<0.01)。临床效果来看,以ST-36最佳,GV-1和BL-25次之;肠道组织结构显示,各组绒毛高度增长(P<0.01),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上升(P<0.01),其中ST-36、GV-1组肠绒毛存在轻微的肿胀现象,而BL-25绒毛结构好转;ST-36能显著降低GAS、MTL、5-HT、VIP含量(P<0.05或P<0.01),针刺GV-1能显著降低MTL、VIP含量(P<0.05),BL-25能显著降低GAS、MTL、VIP含量(P<0.05或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V-1能明显抑制SP在肠道组织的表达(P<0.01),ST-36,BL-25次之;ST-36、GV-1、BL-25均能明显提高肠动力因子EC、离子通道AQP4在组织中的含量(P<0.01),但较空白对照组仍差异显著(P<0.05或P<0.01);三组肠道组织中TPH的表达程度显著降低(P<0.01),NHE3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但较空白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综合上述结果,白针刺激三个穴位后,以ST-36缓解腹泻的效果最为显著。为了进一步探究不同针术的作用,选择白针效果最佳的穴位ST-36,比较白针、电针、水针ST-36对腹泻的治疗作用及机理。将25只家兔随机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腹泻模型组、白针组、电针组、水针组。模型组及三个针术组按照模型构建的方法进行处理,1~7d每日灌服番泻叶水提液(2g/kg·d),造模的同时,分别用白针、电针、水针刺激ST-36,模型组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大腿内侧非穴位的刺激,每天1次,连续7 d。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电针ST-36可显著降低第1 d的稀便率、腹泻指数(P<0.01),并在第3~7d达到与空白对照组相同的水平。白针ST-36可降低第1、3d的稀便率、腹泻指数(P<0.01),后几天无稀便出现。水针仅在第1、3d较模型组有显著作用(P<0.05或P<0.01);水针组绒毛高度有显著改善(P<0.01),隐窝深度显著增加(P<0.01),但绒毛高度及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仍较空白对照组有一定差距(P<0.01)。白针、电针组绒毛明显增高(P<0.01),隐窝结构清晰完整,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上升(P<0.01);白针、电针、水针可极显著降低GAS含量(P<0.01),其中电针对MTL含量作用突出(P<0.01),而水针提升VIP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另外,白针、电针、水针ST-36均能明显抑制SP在肠道组织中的表达(P<0.01),显著提高NHE3的含量(P<0.01),抑制TPH的表达(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电针可明显促进EC和AQP4在肠组织中的表达(P<0.01),效果达到空白对照组水平。结论:2 g/kg·d番泻叶水提液连续灌服7d可构建稳定的腹泻家兔模型;白针ST-36,GV-1,BL-25均能缓解番泻叶诱导的家兔腹泻,其中ST-36可下调胃肠激素含量,引起肠道组织蛋白含量变化,上调肠道组织离子通道,减缓胃肠动力。BL-25除了下调胃肠激素水平、上调肠道离子载体外,还能作用到肠道组织,减轻肠绒毛肿胀及脱落现象。BL-25作用效果略弱于ST-36。GV-1主要作用于局部胃肠神经,平衡异常的胃肠激素含量,增加肠道离子通道,下调血浆VIP含量及肠组织中SP免疫细胞表达,进而调节胃肠蠕动。且根据临床腹泻指标来看,GV-1,BL-25的针后效应优于即时效应。三个穴位组中,以ST-36的效果最佳。白针、电针、水针刺激双侧ST-36均能缓解番泻叶诱导的家兔腹泻,且电针双侧ST-36在降低5-HT、增加EC、AQP4表达水平上较空白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说明电针作用最强,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