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经》阐释的诗学问题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RO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阐释(或日“诗经学”)是中国传统学术中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学术门类。自春秋晚期的孔子首开论《诗》风气直至今日,对《诗经》的阐释大致可归结为六个方面的问题:文本问题、义理问题、艺术问题、流派问题、流变问题和现代学术视野中的诸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又贯穿着两个中心问题,那就是义理问题和艺术问题。重“义理”还是重“艺术”,成为了传统《诗经》阐释与现代《诗经》阐释的区别所在。   清代的《诗经》阐释就处于传统与现代的交替地带,它在清代的学术整体格局中占着不轻的份量。不过,由于《诗》在思想文化传统中所铸造的经学身份的过于显赫以及其时以“求真求是”为旨归的考据思潮的过于强劲,致使其时绝大多数的《诗》学家把注意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了《诗》的义理问题和文本问题上,并且在这两个方面表现出了深刻的“洞见”;但同时,他们对《诗》作为“诗”(艺术)的诸问题,亦即《诗》中所蕴含的诗学内涵及其理论价值的诸问题,却又往往是“不见”的。   细检相关材料(包括大量关于《诗经》的专论专著以及浩如烟海的诗话、笔记、序跋等)我们会发现,清代的《诗经》阐释特别是从文学角度对《诗经》所作的阐释中,往往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中国传统诗学的真知灼知,暗含着许多重要的诗学理论问题。不过,由于这些思想大都以非理论的形态存在,且隐藏于看似杂乱无章的表述中,因而常常被论者们所忽略,其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极为可惜的事情。   正是基于上述看法,本文试图在已有的关于清代《诗经》阐释研究领域与清代诗学研究领域之间找到一个新的运思空间,在论述中既尽力避免《诗经》阐释研究领域面面俱到、泛滥无归的“撒网式”研究,又不走诗学研究领域无视《诗经》阐释之丰富材料的“唯我独尊”之路,而是以大量《诗经》阐释所得的零碎但极为丰富的材料为基础,在此之上进行抽绎归纳,揭出了五个在笔者看来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诗学问题,即:诗的本体问题、读解的态度问题、意义的获取问题、诗与史的关系问题、以“托辞”为代表的诗艺问题。当然,清代的《诗经》阐释中绝不仅仅蕴含此五个问题,但这五个问题却是在诗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问题。   诗的本体问题之所以重要,乃在于其构成了所有关于诗的问题的基础——道理很简单,只有弄清了研究对象的独特的内在规定性,才能保证所有关于它的讨论都运行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上。在清代的《诗经》阐释中,关于诗的本体问题虽大都沿用的是传统“言志”、“缘情”的观点,但又有所深化和发展,表现出了“以志统情”、“以情代志”及“情志并举”三种主要理论倾向,不过总体上是“以情代志”者居多。经学大师焦循在以“情”言诗的同时,又强调了诗的“弦诵”(音乐)特点,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思想。此外,叶燮在诗的本体问题上还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以“温柔敦厚”为诗之体。当把他的此一思想与他的“正变”思想联系到一起的时候,就能清楚地看出他在诗的本体问题上所作出的贡献。   诗(可扩大为所有的文本)之价值的彰显就在于其所传达之“意”(包括偏重于理性的“意义”与偏重于审美的“意思”两个方面)的被领悟。领悟显然需通过具体的读解活动方能实现,而以什么样的态度读解就直接决定着对“意”的领悟的倾向——盲从权威者极易让权威代替自己的思考而与“意”失之交臂,“务持正论”者则极有可能发现“意”的真实内涵。这正是清人强调“务持正论”与“了无成见”的读解态度的用意所在。   在“意”的获取问题上,清人在《诗经》阐释中贡献出了两种特别可贵的思想:一是以王夫之为代表的“各以其情而自得”的重在阐释者的思想,二是以方玉润为代表的“原诗人之始意”的重在创作者的思想。清人的这两种思想代表着中国传统诗学在此问题上所达到的高度。这正是本文第三章所重点讨论的内容。   第四章探讨的则是诗与史的关系问题及诗自身的艺术修辞问题。这两个问题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诗”正是以其独特的艺术修辞(比如方玉润所提出的“托辞"说)而与“史”拉开了距离。本章正是基于《诗经》既可作“史”读解又可作“诗”阐释的特殊性,立足于清人对《诗经》的相关阐释考察了他们对“诗史”与“诗艺”的根本看法。  
其他文献
从解决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出发,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电力系统实时相角监控系统,它由国调、网调、省调和就地监控四级组成,既有集中监控的功能,亦能完成分散的就地监控,并能提供一个相对系统参考点的相角,供就地监视和控制用。
作为当代著名书法家,李胜洪的创作实力和社会影响都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近年来,其精神境界和艺术观念又有新的升华,创作状态饱满、艺术风格日趋鲜明,真正迈入了艺术上的成熟期。他擅长行草书,兼修篆、隶、楷和现代刻字艺术,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及其创造力,日益受到书法界、收藏界的特别关注。  李胜洪的书法植根于传统,多年来不激不厉、渐行渐修,逐步形成了一种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艺术语境:一是娴熟的笔墨技巧。他的作品注
文章就中南电力设计院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进行的关于2005年三峡左岸直流工程送端交流系统的动态等值研究,介绍西门子公司NETOMAC程序所采用的动态等值方法。文中以2005年用于工频过电压研究
武汉作家陈应松是一位执着而多产的作家。他因《马嘶岭血案》,《太平狗》等作品成为“底层文学”的代表作家,获得文坛的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与此同时,他神农架系列作品中所采用
负荷预测是电网规划设计十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负荷发生变化时,则规划中的电源和网络建设在容量、规模及进度等方面均要受到影响并发生相应变化.这种影响和变化往往给电网规
文章分析了美国ESCA公司的AGC软件包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和不足,重点分析了该软件包不适应水电厂一台PLC控制多台机组的运行方式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办法.修改后的软件包已成功地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