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择偶是恋爱、婚姻的重要前提,影响着未来家庭生活的稳定与幸福;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系统运行不畅必然引起一定的社会问题。尤其是二胎政策全面开放,不少已婚女性选择放弃工作回归家庭,男性的家庭经济支柱作用更加凸显,对未婚女性来说她们的择偶观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是什么状态不免引起笔者好奇。本研究在问卷调查基础上,重点通过个案访谈法深入探究河北省邢台市李村乡几个村庄未婚女青年的择偶观,立足女性视角,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社会性别理论为理论支撑,展现当地女性自我角色定位对择偶观念的影响,并总结了影响当地农村未婚女青年择偶观的个人、家庭、社会因素。 研究表明:定居本地女性择偶形态显示出近距离择偶、择偶主权以父母意见为主、憧憬自由恋爱同时接受相亲的普遍特征;当地主要呈现的是门当户对的择偶形态,门当户对婚恋风俗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当地女性以婚姻为手段实现社会阶层上向流动的期待;稳定安逸的生活观使当地女性择偶呈现务实性,重视男性现有社会经济条件;小城市复杂重叠的人际关系加深当地女性对男性家族人品、社会经济条件的考察;追求白头偕老的婚姻模式,男性成熟有责任心、老实可靠的个性特征尤为被提及;婚房置备是当地女性结婚的要件,但期望的房子类型多样化,商品房并不是唯一形式。 在地区传统性择偶观整体特征下,个人教育程度、经济收入、恋爱经验变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民主化程度;安逸闲适、安土重迁的文化氛围、自由流动市场经济、互联网普及作用影响着女性个体之间择偶选择差异性;女性社会性别角色定位尤其是家庭角色定位,左右着女性择偶观,虽然当地女性主张实现求职以实现经济独立,但并不等同于她们完全摆脱了传统社会性别角色束缚,她们仍认为男性承担着供养家庭的责任。 为了促进当地未婚女青年择偶观念成熟化、现代化,本文最后笔者结合调查发现的问题,从制度、企业、观念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