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未婚女青年择偶观与影响因素探究——以邢台市李村乡为例

来源 :天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yiyang97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择偶是恋爱、婚姻的重要前提,影响着未来家庭生活的稳定与幸福;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系统运行不畅必然引起一定的社会问题。尤其是二胎政策全面开放,不少已婚女性选择放弃工作回归家庭,男性的家庭经济支柱作用更加凸显,对未婚女性来说她们的择偶观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是什么状态不免引起笔者好奇。本研究在问卷调查基础上,重点通过个案访谈法深入探究河北省邢台市李村乡几个村庄未婚女青年的择偶观,立足女性视角,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社会性别理论为理论支撑,展现当地女性自我角色定位对择偶观念的影响,并总结了影响当地农村未婚女青年择偶观的个人、家庭、社会因素。  研究表明:定居本地女性择偶形态显示出近距离择偶、择偶主权以父母意见为主、憧憬自由恋爱同时接受相亲的普遍特征;当地主要呈现的是门当户对的择偶形态,门当户对婚恋风俗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当地女性以婚姻为手段实现社会阶层上向流动的期待;稳定安逸的生活观使当地女性择偶呈现务实性,重视男性现有社会经济条件;小城市复杂重叠的人际关系加深当地女性对男性家族人品、社会经济条件的考察;追求白头偕老的婚姻模式,男性成熟有责任心、老实可靠的个性特征尤为被提及;婚房置备是当地女性结婚的要件,但期望的房子类型多样化,商品房并不是唯一形式。  在地区传统性择偶观整体特征下,个人教育程度、经济收入、恋爱经验变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民主化程度;安逸闲适、安土重迁的文化氛围、自由流动市场经济、互联网普及作用影响着女性个体之间择偶选择差异性;女性社会性别角色定位尤其是家庭角色定位,左右着女性择偶观,虽然当地女性主张实现求职以实现经济独立,但并不等同于她们完全摆脱了传统社会性别角色束缚,她们仍认为男性承担着供养家庭的责任。  为了促进当地未婚女青年择偶观念成熟化、现代化,本文最后笔者结合调查发现的问题,从制度、企业、观念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本文以斯科特的“日常抗争”概念为工具,以其“弱者的抗争逻辑”为研究视角,结合个案分析了小型民营企业中工人利益受损时所采取的维权抗争行为,即隐性抗争和显性抗争,以及这两种
随着天津市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失业群体成为当前政府关注的重要对象,失业人口也不断增加。天津市各区,县人民政府尚未建立失业监测预警制度,因此必须建立失业预警
本研究利用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分析了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退出基本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对影响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因素给出了解释,这包括制度因素、个人因素以及企业因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有了飞速发展,同时,贫富差距逐渐增大。城市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域,其产业丰富,人口密集,异质性较强,贫富悬殊尤为明显,在目前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不能
离婚是当今世界上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转型加速期中国社会婚姻领域的一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个人权益、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因而必须给予重视。婚姻的本质是阶层内婚性,“门户
本文通过2008—09年对广东珠三角地区(深圳、中山)10所公立和民办学校共1040个青少年样本进行调查,从教育分层和社会不平等的角度对社会出身以及学校类型两个层次影响青少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