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表观扩散系数评估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价值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qat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cient,ADC)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患者高危复发因素的相关性,探讨ADC值评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病理确诊147例IDC患者MR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测量的平均ADC值,运用t检验和非参数秩和检验分析不同亚组的ADC值差异。ROC曲线确定ADC值在鉴别复发和无复发事件中的价值,根据截断值为界分为A、B两组,A组(60例):ADC值>0.907 x 10-3mm~2/s、B组(87例):ADC值≤0.907 x 10-3mm~2/s,Logrank检验分析两组DFS的差异并分层分析。卡方检验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验证ADC值与患者的年龄、组织学分级(G)、TNM分期、ER、PR、HER2、Ki67、EGFR等临床病理因素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模型分析预测患者预后的潜在标志物。结果:复发组和无复发组肿瘤的ADC值有显著差异(0.832 x 10-3mm~2/s vs 0.920 x 10-3mm~2/s,p=0.0001)。年龄<35岁患者的中位ADC值低于年龄≥35岁患者(p=0.029)。肿瘤大小ADC分布具有显著差异(p=0.040),T2肿瘤中位ADC值低于T3和T1。不同分期的ADC值具有显著差异(p=0.003),其中II期肿瘤的中位ADC值低于I和III期。ER阳性者中位ADC值(0.884 x 10-3mm~2/s)比ER阴性者(0.937 x 10-3mm~2/s)低;三阴性和HER2过表达型平均ADC值比Luminal B1型高。ROC曲线显示ADC=0.907 x 10-3mm~2/s(≤0.907具有复发和转移风险)为截断值,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84%和50.46%。Logrank检验显示A组和B组患者预后显著差异(p<0.05),B组复发转移风险是A组5.5倍、B组DFS更短(57.7 m vs 70.3 m)。COX分析表明ADC值、年龄、T分期与患者DFS相关(p<0.05)。ADC值每减少1.0 x 10-3mm~2/s,该人群的DFS事件会增加99.3%(HR:0.007;95%CI:0.001-0.071;p=0.00003)。结论:1、ADC值对预测乳腺癌的复发和转移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乳腺癌复发和转移风险与ADC值呈负相关,ADC≤0.907 x 10-3mm~2/s提示有更高复发风险和更短DFS;2、ADC值与患者年龄、组织学分级、肿瘤亚型、TNM分期及ER状态相关,与淋巴结状态、PR、HER2、Ki67无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单侧颞叶癫痫患者注意功能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注意功能是高级认知功能的基础[1],是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美国科学院院士POSNER等[2]根据神经解剖学、神经心理学提出的注意网络理论,将注意功能分为警觉、定向、执行功能三个部分,警觉又分为固有警觉和位相性警觉[3]。警觉是指为了接收到信息而保持的一种敏感的状态,定向是指从传入的感觉中选择信息执行控制是指解决反应中的冲突,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接受C2型子宫切除术的宫颈鳞癌患者、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IL)患者和健康妇女血清中mi R-1246的含量,分析mi R-1246作为血清肿瘤标志物,对宫颈鳞癌的诊断价值,以及在患者术后恢复及复发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探讨mi R-1246对人宫颈鳞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mi R-1246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
目的:研究术前系统炎症指标联合多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通过筛选符合的完整病历702例为研究对象。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123例作为训练集的实验组,并按照性别、年龄、BMI、原发肿瘤位置从结直肠癌不伴有肝转
目的:本实验以全氟辛酸(PFOA)诱导小鼠脾脏免疫毒性为研究对象,研究维生素C(Vitamin C,Ascorbic Acid)对PFOA致小鼠脾脏免疫毒性的保护作用,初步探讨其潜在的分子机制,为PFOA类环境污染物引起的脾脏免疫相关性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思路。方法:(1)取40只成年的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n=10),即正常对照组、PFOA模型组、Vitamin C低剂量组以及Vitamin
目的:既往研究表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后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与外周炎症相关。而近年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作为新
研究背景: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是世界上第六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的危险因素有吸烟、饮酒和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起病隐匿,大多数患者在首诊时已处于晚期。虽然以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单纯全身化疗为主的治疗手段在不断发展,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生存率仍较低。目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狭窄应用超高压球囊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的疗效,研究PTA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术后一期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因AVF狭窄在广西
目的:探讨miRNA-24(miR-24)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凋亡及管腔形成的影响,并探究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利用H2O2诱导HUVECs损伤,MTT法筛选合适的H2O2浓度建立细胞氧化应激模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
目的白草祛毒颗粒(暂定名)衍生于民间临床经验方,多年来应用于肿瘤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验证。该方由5味中药组成,成分较复杂。课题组拟将白草祛毒颗粒开发成医疗机构制剂,以方中各中药有效成分的性质及药理作用为依据,对白草祛毒颗粒的质量标准及初步稳定性进行研究,同时对5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检测,以保证白草祛毒颗粒的工业化大生产,为临床上广泛应用奠定基础及临床用药提供安全保障。方法(1)质量标准探索中
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合并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Tracheobronchopathia Osteochondroplastica,TO)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其的了解。方法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明确诊断SS并TO的1例完整病例,对该病例相关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支气管镜下特点、组织病理、诊断等方面进行回顾,并结合国内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