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台风风暴潮及海岸淹没的数值模拟和危险性评价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sdasd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北半球的夏季,我国东部和南部海域频遭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侵扰。其中,达到台风强度的热带气旋在我国东南沿海引发了破坏性的风暴潮和海岸淹没,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此外,规模不断扩大的围垦工程改变了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分布状况,影响了近岸区域的水动力过程,从而海洋动力灾害一旦发生,后果会十分严重。因此,科学的研究台风风暴潮危险性和海岸淹没危险性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可以为我国沿海地区的风暴潮提供准确的预报技术,还可以为海岸淹没危险性提供有效的评价方法。本文选择了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作为重点研究区域,主要关注了浙江省沿海区域和珠江口(PRE)区域,这两个区域都是台风风暴潮灾害和海岸淹没的多发地带。针对这两个重点区域,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本文针对浙江沿海区域建立了一个由同化台风模型和ADCIRC+SWAN(Advanced Circulation Model+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耦合模式组成的台风风暴潮模拟系统。同化台风模型将来自再分析数据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和CFSV2(Climate Forecast System Version 2)以及Holland台风模型的台风风速、气压进行了有效的叠加。台风风暴潮模拟系统具有高分辨率的特征,它可覆盖沿岸区域复杂多变的水深和地形。本文通过模拟历史台风“Trami”(2013)和台风“Fitow”(2013)在浙江沿海引起的风暴潮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数值模拟结果讨论了计算域的尺度对台风风暴潮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近海区域网格分辨较高的前提下,计算域网格的大小对浙江台风风暴潮的模拟结果影响不显著。为了提高模式模拟的效率,本文选用仅包含我国东海海域的计算网格来完成浙江台风风暴潮的模拟实验。本文通过对比同化台风模型和非对称Holland模型的台风风暴潮模拟结果,得知同化台风模型模拟的浙江省台风风暴潮更为准确。本文根据已知历史台风“Sinlaku”(2002)、“Morakot”(2009)、“Haikui”(2012)的路径设计了23条新的台风路径,讨论了这些路径对浙江省温州市台风风暴潮的危险性。此外,本文还分类讨论了我国东部沿海的55条历史台风路径对浙江省台风风暴潮的影响。然后,本文针对珠江口区域研发了一个基于ADCIRC+SWAN耦合模式的海岸淹没模拟系统。该系统采用的非结构三角网格不仅可以同时覆盖沿海地区的陆地和海洋,还可在计算时自动识别网格的干湿特性。本文通过模拟台风“Hope”(1979)、“Nida”(2016)和“Hato”(2017)在珠江口区域引发的台风风暴潮和海岸淹没灾害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准确性。此外,本文通过多组数值实验的结果,讨论了气象强迫场、台风路径、台风中心移动速度和台风强度对珠江口风暴潮、海岸淹没的影响。结果表明,风场强迫对风暴潮和海岸淹没的贡献率大于气压强迫,且两种强迫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有减弱灾害强度的迹象。台风路径与珠江口海岸的相对位置显著影响了风暴潮与海岸淹没的灾害程度。台风“Hato”的路径最易引发珠江口的风暴潮和海岸淹没。珠江口海岸淹没对台风中心移动速度的敏感性要高于风暴潮。台风强度对风暴潮和海岸淹没的影响是类似的。近年来,我国的围垦工程对珠江口的海岸线形状、陆地地形和近岸水深有着显著的影响。本文使用1973年、1990年和2018年的海岸线构造了3套计算网格,并用这3套网格模拟台风“Nida”(2016)期间珠江口区域的波高、风暴潮增水和海岸淹没的状况。模拟结果显示围垦工程降低了珠江口区域的有效波高,但并不显著。因此,珠江口有效波高的降低对降低风暴潮和海岸淹没的作用不大。珠江口围垦程度高的地区,近岸海水流速加快,风暴潮增水和海岸淹没加剧。基于珠江口海岸淹没系统模拟了1998年至2018年期间的43次海岸淹没事件,得到了20年的珠江口极端海岸淹没。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Gumbel分布和WeibullIII型分布拟合了整个计算区域的海岸淹没极值,得到珠江口区域10年、50年、100年和200年一遇的海岸淹没。结果表明,在围垦程度较高的区域,海岸淹没的深度更深、面积更大。在此基础上,本文以1 m为淹没深度阈值,划分了珠江口海岸淹没的风险等级。依据淹没深度大于1 m的概率将海岸淹没危险性分为五级,绘制了海岸淹没危险等级区划图。结果表明,广州市南沙区、珠海市金湾区和内伶仃湾沿岸的海岸淹没危险等级普遍较高。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浙江沿海台风风暴潮危险性、讨论台风特征及海岸线变迁对珠江口台风风暴潮和海岸淹没的影响,为我国东南沿海的海洋动力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而且对我国东南沿海台风风暴潮和海岸淹没的数值预报业务化和危险性评价方法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冲绳海槽南部的高沉积速率为东亚边缘海地区的陆-海相互作用和构造活跃地区山溪性河流(台湾河流)流域长期以来风化和剥蚀历史的恢复及其古环境响应提供了宝贵的沉积档案。本学位论文以冲绳海槽南部获取的沉积物岩心S3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浮游有孔虫放射性碳年龄,沉积物的粒度、常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质量堆积速率和重矿物组成,碎屑磷灰石的常微量元素和形貌学组成。探讨了晚全新世以来冲绳海槽南部陆源沉积物的来源、
低合金高强度钢具有节约资源、降低建设成本等优点,但对氢脆敏感。在海洋环境中,不恰当的阴极保护电位会促进氢向钢中渗透,增大发生氢脆的可能性。如果能利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耗氢微生物消耗阴极保护过程中产生的氢,抑制氢的渗透,就可以适当降低阴极保护电位,在不增加氢脆风险的基础上,实现对高强度钢的完全保护。本论文研究了耗氢微生物(Blautia coccoides GA-1)对AISI 4135钢腐蚀行为的
马努斯海盆位于太平洋俾斯麦海的东北部,是西太平洋正在活动的典型弧后盆地之一。马努斯海盆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历史,前后遭受太平洋板块与所罗门板块的双重俯冲。本文对马努斯海盆东部裂谷(East Rift,ER)产出的中-酸性火山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岩相学观察基础上,进行了矿物主量元素电子探针测试以及全岩主-微量元素、Sr-Nd-Pb-Hf同位素测试。本研究有利于深入认识弧后盆地下伏地幔熔融和岩浆演化
海洋涡旋对全球大洋内部温盐能量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是连接大尺度环流和小尺度湍流的重要纽带。本文首先利用卫星高度计Chelton涡旋数据集和浮标漂流轨迹Argos探测的涡旋轨迹,对于全球1993年至2015年的海洋涡旋进行了特征信息(半径、生命周期等)的分析对比,比对结果表明,高度计涡旋数据集提供的欧拉涡旋和浮标漂流轨迹Argos探测的拉格朗日涡旋的配对成功率在全球范围内空间分布上波动较为
大洋深层环流,特别是经向翻转环流,在全球气候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在全球经向和垂向热量再分配上起到重要作用。相比于观测资料丰富的上层环流,深层环流因观测手段的限制,我们对其认知仍十分有限。近些年,中国科学院成功构建了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以潜标阵列为主对全水层水文动力过程开展了长期连续观测,为该海域深层环流的研究打开了一个突破口。本论文主要利用潜标观测数据,并结合航次大面观测数据、卫星观测数据、高
热带西太平洋是全球暖水水体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对局地以及全球的气候系统都拥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而西太平洋中除了上表层流系外,次表层和中层流也是整个环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包括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以及太平洋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等在内的大尺度现象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且次表层和中层流能
深海热液系统每年向海水释放大量的气体组分,不仅为热液生态系统提供了能量来源,同时也会显著改变周围海水的化学组成和特征。由于热液流体严苛的温度、压力条件,使得难以直接获取高温喷口流体中气体组分的含量。而通过保压流体取样技术先采样后实验室分析的测量方式,不仅探测效率低下,也无法避免采样和样品处理过程中气体组分的损失,造成极大的测量误差。激光拉曼光谱测量技术因其非侵入、非破坏、无需样品前处理、快速检测等
甲藻是引起有害藻华的主要种类(75%以上藻华事件由甲藻引起),但长期以来对甲藻营养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常见的无机营养盐如氮和磷等,很少关注微量营养元素如维生素。但是实际上90%以上的甲藻都是维生素B12的营养依赖型(auxotrophs)。故探索甲藻对维生素B12依赖性营养的遗传学基础对甲藻生物学及其有害藻华生态学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证明某些藻类对维生素B12的依赖性营养主要取决于二种甲硫氨酸
近几十年热带气旋是对海南岛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随着海南深水网箱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热带气旋引起的台风浪精细化预报和台风浪风险评估的需求越来越紧迫。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主要研究了特定网箱养殖范围内的台风浪特征、建立了海南岛近岸台风浪精细化预报系统和研究了不同海域台风浪风险对比与评估方法。在本论文中,应用考虑了潮汐和风暴潮效应的风浪流耦合模型ADCIRC+SWAN(Advanced circulat
黄海是典型的半封闭性浅海,在该海区春季出现中层冷水、青岛外海冷水团,夏季出现黄海冷水团等特殊的海洋水文现象。绿潮暴发与中华哲水蚤度夏是这两个季节在黄海特殊理化条件下的生态响应过程,因此开展对该海区的春季转换过程以及黄海冷水团演变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研究意义。自2007年起,黄海每年爆发浒苔绿潮生态灾害,对近海生态系统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多年的观测对营养盐有较深入的认识,而对于上升流对其影响的报道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