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以下两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 P2Y12受体对骨癌痛大鼠痛阈及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p-p38MAPK表达变化的影响 目的:鞘内注射MRS2395(P2Y12受体的抑制剂),探讨脊髓P2Y12受体在大鼠胫骨癌痛中的作用及其对脊髓小胶质细胞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40只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8):正常组(N组)、伪模型组(S组)、胫骨癌痛模型组(BC组)、DMSO溶剂胫骨癌痛模型组(BCD组)、胫骨癌痛模型镇痛组(BCM组)。N组大鼠不进行任何的处理,S组大鼠在左胫骨上端骨髓腔注入Hanks液10μl,BC组、BCD组、BCM组大鼠在左胫骨上端分别注入经腹水传代培养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10μl建立胫骨癌痛模型。除N组以外,其余四组大鼠建模的同时将选择腰3-4间隙行鞘内置管,建模成功后第9天各组大鼠分别行鞘内注药,S组、BC组分别注射0.9%生理盐水,BCD组注射5%二甲基亚砜(DMSO)溶剂,BCM组注射MRS2395(400pmol/μ l),容量各15μ l。鞘内给药前及给药后每10分钟测量大鼠左后足机械痛阈值。测定机械痛阈后,取腰4-6脊髓,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脊髓背角P2Y12受体、小胶质细胞和p-p38MAPK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建模后第9天,与N组、S组比较,BC组、BCD组、BCM组大鼠左后足机械痛阈值下降(P<0.01);与BC组、BCD组比较,鞘内注射P2Y12受体抑制剂后BCM组大鼠机械痛阈值增高(P<0.01)。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N组、S组相比,BC组脊髓P2Y12受体的表达上调(P<0.05);与S组相比,BCD组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p-p38MAPK的表达均上调(P<0.05);与BCD组相比,BCM组脊髓小胶质细胞和p-p38MAPK的表达均下调(P<0.05)。 结论:鞘内注射MRS2395可缓解胫骨癌痛大鼠的痛觉过敏,P2Y12受体可能通过调节胫骨癌痛大鼠脊髓背角的小胶质细胞及p38MAPK磷酸化程度部分减轻大鼠骨癌痛觉过敏。 第二部分 P2Y12受体、p38MAPK对骨癌痛大鼠痛阈及其脊髓背角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MRS2395(P2Y12受体抑制剂)、SB-203580(p38MAPK抑制剂)对骨癌痛大鼠痛阈及其脊髓背角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P2Y12/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骨癌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3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四组(n=8):假手术组(S组)、DMSO溶剂骨癌痛组(BCD组)、胫骨癌痛MRS2395镇痛组(BCM组)、胫骨癌痛SB-203580镇痛组(BCS组)。S组:左胫骨上端骨髓腔注入Hanks液10μl,模型制备成功的第9天鞘内注射0.9%生理盐水15μ l;BCD组:左胫骨上端骨髓腔注入Walker256癌细胞悬液10μl,模型制备成功的第9天,鞘内注射5%二甲基亚砜(DMSO)溶剂;BCM组:左胫骨上端骨髓腔注入Walker256癌细胞悬液10μl,模型制备成功的第9天,鞘内注射MRS2395(400 pmol/μl)15μl;BCS组:左胫骨上端骨髓腔注入Walker256癌细胞悬液10μl,模型制备成功的第9天,鞘内注射SB-203580(2μg/10μl)15μl。骨癌建模的同时均行腰3-4间隙鞘内置管,术后第9天鞘内给药前及给药后每10分钟测试大鼠左后足机械痛阂值,测定机械痛阈后,取腰4-6脊髓左侧背角,采用western-blot检测脊髓背角炎性因子IL-1β、IL-6的表达。 结果:建模成功后第9天,与S组比较,BCD组、BCS组机械性痛阈值下降(P<0.01);与BCD组比较,BCS组大鼠鞘内注SB203580后大鼠机械痛阈值增高(P<0.01),且在给药后3小时达到高峰。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S组比较,BCD组、BCM组、BCS组大鼠脊髓背角IL-1β和IL-6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与BCD组比较,BCM组、BCS组大鼠分别鞘内注射MRS2395、SB203580后IL-1β和IL-6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P2Y12R/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大鼠胫骨癌痛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