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的气道表麻方式对全麻拔管时应激反应的抑制作用,选择一种简单有效的表麻方式以辅助渡过拔管期。方法:临床收集择期腹部手术病人60例,ASAⅠ~Ⅱ级,均无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以及糖尿病病史。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为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于插管时气管导管套囊外涂抹利多卡因胶浆;C组在与B组相同的处理基础上于拔管前借助吸痰管以利多卡因实施口腔、咽喉表面麻醉。三组患者全麻诱导药物均为芬太尼2u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5mg/kg、丙泊酚2mg/kg,复合麻醉维持用药为丙泊酚+瑞芬太尼+异氟醚,麻醉深度根据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来调整各维持用药剂量。观察和记录的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入室后5分钟、手术结束时、拔管后即时、拔管后5分钟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神经内分泌指标包括上述各时点的血糖和皮质醇浓度变化,并记录术中各全麻药用量、术后唤醒时间、拔管前后躁动和呛咳的发生率并术后一天访视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结果:患者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全麻药用量及术毕苏醒时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B组和C组于手术结束时、拔管后即时、拔管后5分钟观察:心率、血压、血糖、皮质醇浓度变化幅度均比A组小,统计学分析有明显差异(P<0.05),C组变化幅度最小;C组较A组烦躁和呛咳的发生率下降(P<0.05),亦没有其他麻醉并发症的发生,但术后访视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差别并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试验表明利用利多卡因对气道的多途径表面麻醉可以明显减轻拔管时的心血管应激反应,有效地减少病人呛咳、烦躁的发生率,使得拔管过程更平稳顺利,减少了麻醉并发症的发生,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且此表面麻醉方式无需特殊器械,简单易行,效果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