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高峰阶段,有着成熟的建筑技术和建筑体系。唐代建筑规模宏大,形体简洁,大方庄重,是中国时代精神的一种完美体现。因此国内学术界,研究唐代建筑的不乏其人,并且编著丰富的文献资料,但专家学者虽然对唐代建筑的理论研究颇具深度,但由于目前仅存于世的唐代建筑已稀如星凤,所以专家学者们对唐代建筑的研究存在一些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本文笔者通过对唐代四座木建筑遗构进行实地的踏查、文献资料查阅等多种方法,对四座唐代建筑的外部性质和内部梁架结构进行考证,总结出唐代建筑的布局规律和建筑特点。在归纳唐代建筑的同时,笔者根据文献资料和壁画绘画等建筑艺术作品,对唐代建筑查漏补缺,最大可能的对唐代建筑进行补阙拾遗研究。最后,对唐代建筑的补阙与拾遗研究的结论进行梳理总结。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分别是:绪论部分首先叙述了本文选题的原因和研究意义,在现存的四座唐代建筑中,学术界对目前的四座唐代建筑研究虽颇具深度,但难免有所遗漏。故笔者利用了四种研究方法和四种研究材料,对唐代建筑研究进行补阙与拾遗研究,对学术界研究的疏漏之处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例如,运用数形结合和数字运算对佛光寺东大殿的梁架结构进行推理分析,推测出佛光寺东大殿长存于世的原因;从力学和气象学的角度研究分析,推测出唐代建筑的举高但不抬高的内在原因;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认真研读,根据文献资料,对复原图中门钉的排列方式和数量提出新的见解;以及对唐代建筑的文献及图片资料进行整理汇编。但由于笔者能力有限,在唐代建筑细部构件的描述仍然较为口语化,尚有欠缺之处。第一章笔者通过对四座唐代遗构的进行实地考察,重点分析研究四座唐代遗构的外部形制和内部梁架结构。通过分析研究,去伪存真,对原有的唐代构件和后人加筑的构件尽最大可能区别开来,根据四座唐代遗构现状,总结出四座唐代遗构的特点,找出建筑部件的的异同点,为唐代建筑的补阙与拾遗研究打下基础。第二章笔者首先分析了专家学者对唐代宫城建筑研究的已有成果,并对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读,同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此为依据,找出专家学者们研究成果的疏漏之处。因此笔者推测出以下几种可能:门钉的排列方式和数量的多少能反映出建筑等级的高低;鸱吻可能出现在初唐时期;唐代建筑檐角平直与檐角起翘可能并行于世,贯穿整个唐代。第三章笔者首先分析了专家学者对唐代寺庙和民居建筑研究的已有成果,并对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读,同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此为依据,找出专家学者们研究成果的疏漏之处。因此笔者推测出以下几种可能:佛光寺东大殿下昂斜度与屋架总举斜度相等,均为22度左右;唐代建筑并非都是木构架承重,可能还存在有山墙承重的房屋。第四章对唐代建筑的补阙与拾遗研究进行总结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