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与自然主义: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源流考之一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_Ed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以茅盾与自然主义的关系为切入点,探寻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发展、递嬗。本论文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前三部分侧重于原始材料的挖掘,后两部分则侧重于对具体现象的剖析。就整体布局而言,论文论述重点在第三、四部分。本论文具体构架如下: 引言,也即是第一部分:考察茅盾与自然主义的关系。文论上,茅盾围绕着自然主义的波动是根据取与舍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其态度可以分为六个不同阶段;创作上,茅盾与自然主义的关系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第二部分:对于茅盾芜杂精深的文论加以概括梳理。析出茅盾不同时期占主流地位的文论以及提供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吸收的因子;重点阐述法国自然主义和俄国现实主义对于茅盾文论的影响以及茅盾本人对此的说法;通过将茅盾文论与周扬文论和后期创造社太阳社文论的比较得出俄国现实主义只是对茅盾文论渗透的结论。 第三部分:寻找茅盾文论中和批评实践中自然主义的痕迹。尽管茅盾30年代以后一直不肯承认自然主义对他的影响,但是我们仍能够发现他与左拉的众多相似点。 第四部分:分析茅盾文论中自然主义与主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之间的裂隙。以茅盾文论三次起伏为观照点正视裂隙的存在,从自然主义被妖魔化和茅盾的“落后焦虑”两方面来探究裂隙的成因,最后关注裂隙如何被抹平。 结语:呼唤对于茅盾以自然主义为基石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论更加深入的研究,兼论自然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关系。
其他文献
艾芜《南行记》的创作是在二十年代整个中国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他将战火的硝烟隐匿在身后,独自深入到滇缅边境的村寨,和那些颠沛流离、飘泊四方的流浪汉们一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王蒙以其人生经历的曲折跌荡、文学风格和文学观念的变化多端、创作的数量多影响大等占据着重要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王蒙的文学之路是当代文学史的一个缩影
明末清初的通俗小说创作发生了新的变化。此时期的大部分历史演义作家,已经不像明朝中期那样执着于按史敷陈历史兴废争战之事,而是把目光转向了现实政治。于是,时事小说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