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寻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原因是否跟颈椎病的分型有关,即神经根型/脊髓型颈椎病平均发生率有无统计学差异,同样,单节段/多阶段颈椎病异位骨化平均发生率有无统计学差异,并探寻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检索2005—2011年期间的中英文相关文献和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2009—2011年期间做的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病例7例,进行总结,回顾性研究分析。整理归纳神经根型/脊髓型颈椎病、单节段/多节段颈椎病的发生率,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单节段/多节段颈椎病组统计学分析,t值=0.79<t0.05.20=1.725故P>0.05,所以单节段和多节段颈椎病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表明多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并不增加异位骨化的发生率。神经根型/脊髓型颈椎病组统计学分析,t值=0.77<t0.05.11=1.796故P>0.05,所以神经根型和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表明脊髓型颈椎病施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并不增加异位骨化的发生率结论: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原因还未确切,可能跟下列因素有关。1.本研究结果单节段和多节段颈椎病,施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表明多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并不增加异位骨化的发生率。2.本研究结果神经根型和脊髓型颈椎病,施行人工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表明脊髓型颈椎病施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并不增加异位骨化的发生率。3.术中颈长肌的牵拉损伤和炎症反应及术中骨屑残渣清理不彻底。4.男性及老年人的易感性。5.NSAIDS药物可以减少异位骨化的发生,未使用可能增加异位骨化的发生率。6.假体规格不合适或偏小。7.不同假体类型之间有异位骨化发生率的差异。8.椎体高度丢失: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大于20%,术后易发生HO。9.术后活动度减少,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6°更易出现异位骨化。10.未切除后纵韧带和放置或未彻底取出明胶海绵增加异位骨化的发生率。11.HO的发生率于该技术学习曲线有较明显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