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山地城市的公共空间系统无论从城市规划,还是社会、文化等角度看,都表现出一种令人着迷的复杂性特征。它的形成与孕育城市的山地环境,以及在西南地域延绵了几千年的人类聚居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这种复杂性不单是一种需要被理解的现象,它所涵盖方方面面的问题更是城市规划,无论是理论研究、工程实践还是城市建设与管理都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因此,解析这种特质对于推动山地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建设美好山地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就像任何具有生命体征的系统一样,西南山地城市公共空间这一“人工生命”系统在传统老三论的研究体系剖析下,人们可以追寻到一些空间结构、空间形态的规律性,但却无法显现出其演化过程中的生命本质。令人欣喜的是,在工具理性的余光尚未散尽,建立在复杂系统理论认知上的城市空间研究已开始展现出其稚气但极具未来的力量。因而,以复杂系统理论来解析西南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的复杂性,并探寻隐藏在其背后规律的渴望构成了论文研究最初的动机。任何一个研究都必须通过某一核心问题来展开它自身,而西南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的核心问题就是其复杂性以及表现出的复杂问题。论文即在紧紧把握这一核心脉络的基础上,以复杂系统理论思想展开对西南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剖析,并将研究内容聚焦在这样几个问题上:首先,西南山地城市公共空间有着怎样复杂多样的表现,它的系统又是怎样的一种构成?其次,系统产生这种复杂多样并有着自组织演化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在对上述问题展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与复杂适应性系统特征相互耦合、相互印证,论文对西南山地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适应性理论进行了解析,搭建出以适应性为核心思想的规划体系框架,进而提出相应的规划对策以回答这样的现实问题:城市规划应如何参与到该系统演化过程中有效解决复杂问题,并促成它向着符合人类意愿的方向发展。最终,论文形成以下几点重要结论。第一,复杂性是西南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本质表现,而适应性则是形成复杂性并影响该系统自组织演化的根本内因。西南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的演化中受到来自以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为主的制约和限定,但同时也因受限而表现出适应性发展,正是这种不断的适应过程造就了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要素以及复杂多变的公共空间结构,并与山地自然环境构成了唇齿相依,具有多样变化的公共空间格局。第二,西南山地城市公共空间是典型的复杂适应性系统。虽然人类的主动行为在其形成、演化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宏观上看,该系统在长时期内表现出明显的自主性组织行为,遵循着复杂适应性系统的演化规律。因而,遵循适应性理论思想,构建具有适应性的规划体系,将城市规划纳入公共空间系统内部,给予其主体地位是解决西南山地城市公共空间复杂问题的关键。第三,加大城市规划的主动学习能力,使其具有适应性是促进西南山地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有效手段。作为山地城市公共空间复杂适应性系统主体之一的城市规划,应以适应性为核心思想,从多种情景、渐次时序上发现与公共空间系统其他参与主体相互交流、相互适应、主动学习的规则,以战略、策略及方案等多种组合来应对不同层面的复杂问题。当然,加强以公共政策为理念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组织运行体系的相关建设将是规划目标得以实施的必要保障。显然,面对西南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的复杂性及复杂问题所展开的任何理论研究,其本身就是对研究对象抽象化、概念化、理论化的过程,真实信息在这过程中的损耗是必然的,因而即使已经做出了上述结论,也不能完全确定其准确性,但所有的努力是期望在理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上,可以为山地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迪。事实上,通过研究我们更希望接近这样一个事实:城市规划遵循的原理是属于“经验世界”的,在这个世界里,比逻辑的严格性更合理的要求是布迪厄所说的“实践理性”——它满足于实践与应用,而不追求逻辑完美。这蕴含了论文研究西南山地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适应性理论与方法的全部意义。